全国站 中考网-全国站

中考网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3)

2019-06-25 10:52:41中考网整理


  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是去年中考的新板块。今年与去年保持一致,依然分为:默写、古诗词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三部分。试题延续了去年的正确导向和基本考查方式,同时又有所突破。

  古诗文默写部分,考查了古诗文阅读积累。课内古诗文默写强调落实,考查了古文和古诗;课外古诗默写强调拓展,试题以中国传统建筑为话题,联想带有“亭”“楼”“阁”的古诗,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课外阅读积累的平台。默写题第一次配以插图,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古代建筑文化,进入诗歌情境。

  古诗词阅读部分,考查了学生对古诗内容和形式的理解。试题选取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两首诗都是唐代送别诗。试题一方面考查诗歌抒发了什么情感,一方面考查如何抒发情感的。既考查了古诗的内容,又考查了古诗的写法,对今后的古诗词教学有引导作用。

  对文言词语的考查,今年延续了去年将文言词语和现在还在使用的成语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更要关注二者之间的联系,感受汉语一脉相承的特点。

  对文言句子的考查,今年延续了去年没有让学生背诵译文,而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文句的做法。进一步强调文言文教学不是为翻译而翻译,而是为文章的理解而理解字词。这种考查引导学生明白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更符合语言的特点;这种考查引导教学从模式化的翻译中脱离出来,更符合《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

  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考查,今年延续了去年的做法,又有所创新。试题选取了课内出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取了课外《吕氏春秋》中赵襄子的故事和《贞观政要》中隋炀帝的故事。三则材料,一则是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一则讲忧患使之生的故事,一则讲安乐使之死的故事。兼顾不同文体、不同内容。《孟子》文章引出了后面两个故事,而后面两个故事正是对前面《孟子》文章观点正反两反面的例证,这是把文言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选文从多方面使学生感受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民族精神。无论是国家、集体、个人,要想成功,都要怀有忧患意识,都要经过磨炼,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试题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传统文化,在素材的阅读中完成价值判断,以期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总之,古诗文阅读试题更加关注学生的古诗文学习体验,把知识和方法放到阅读理解之中去考查,而不是点对点的记忆背诵。注重学生的体验、欣赏,而不是死记硬背地去记知识、背翻译。这样的考查更贴近学生应有的古诗文阅读,比以往的考查更真实、更扎实,有利于初中古诗文教学从学生的“所思所想”向学生的“应思应想”迈进。

  现代文阅读

  2019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继续坚持体现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命题素材的选择突出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例如,现代文阅读(一)选用“脱贫攻坚战”主题的材料,体现了国家在脱贫攻坚战以及精准扶贫中取得的重大成就,突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奋进的精神。现代文阅读(二)《天上梯田听古歌》中,记叙的哈尼梯田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章突出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的可贵品质。现代文阅读(三)以“中华民族的英雄”为话题,强调英雄是“解黎民于倒悬,救国家于危难”的杰出之人。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现代文阅读试题整体稳中求进,注重考查学生阅读的基本能力。关注学生在提取概括信息、分析文章基本层次、欣赏文学作品语言等基本的阅读能力,例如现代文阅读(一)中17题“整合”与“集合”两个词语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学生需要结合语境提取必要的信息,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试题的命制注重引导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例如现代文阅读(二)中20题,学生需要先根据试题的提示,比较后找到共性,再从内容、语言、情感、手法等方面选择其一加以分析。体现了“课标”要求的能够感受和欣赏文学作品,更强调了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前提下获得审美感受和体验。

  试题命制体现学科能力,注重开放性和过程性,注重为学生表现自己的学识搭建平台。例如现代文阅读(三)中24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长,选择诗句来谈自己对作者英雄品质的认识。学生既要领会文章中对于英雄品质的阐释,又要结合诗人的精神和诗句的内容加以说明。可见功夫还须下在平时,厚积方能薄发。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