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站 中考网-武汉站

寄给华师一附中周校长的一封信

2015-08-20 16:28:39雨蜻蜓

  尊敬的周校长:

  写下这样一个有些矫情的题目,心中不知什么滋味。不是想抒什么情,更没有心思煽什么情。情绪有些低落的我们只是想借此引起百忙之中的周校长的注意,抽空读读这封也许水平不高、但也算我们心血凝成的信,或如蒙厚爱,所述能引起周校长重视,甚而采纳一二,则我们——“华一有些话想说的家长”幸大也!

  每年高考成绩一出来,各学校的宣传真乃“乱花渐欲迷人眼”。今年也不例外。华一依然“毫无悬念”地“稻花香里说丰年”:600分以上483人(其中650分以上99人),一本率、平均分全省第一,更有《武汉晨报》等媒体对全省高考“最牛班”华一高三(28)班“44人均可上重点大学,其中34人将在北大、清华共续同窗”的隆重报道……

  可,尊敬的周校长,我们这些家长“眼是迷了”,“心”却一点也兴奋不起来,反倒有些“乱”了——没有底气的“慌乱”。因为今年的高考成绩令不少家长“大跌眼镜”,先前“拿华一的年级排名推测孩子大致去向”的“霸气”被“垂头丧气”取代。来华一的大多是全省的尖子,其目标绝对不仅仅是考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普通一本,更不会满足于网友“追梦HY”说的“如果保持三年努力,一般不会比当地的高考成绩有明显差别”。此言差矣!来华一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取得比在当地更好的高考成绩!至于“偏心”的周校长每周都要去做人文讲座的“最牛班”,取得了“皇冠上的明珠”般的耀眼骄绩,毕竟只是个例,就像“追梦HY”评论的“状元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一样,与广大的普通华一学子关系不大。在一本高校增加、一本线降低的背景下,拥有全省乃至全国顶级教育资源的华一,不应该在诸如一本率等“含金量”不高的成绩上“沾沾自喜”,而是要骄傲地展示多少学生进了高分段(今年华一660-680、630-650出现空档),多少学生进了全省前10(今年无)、前50、前100、前200、甚至前500,多少学生有望被985、211录取等不失华一身份、体现华一水平的更有说服力的成绩!

  尊敬的周校长,您是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我等凡夫俗子能想到的您肯定也想到了。高考成绩一出来,您在不同场合都曾表示下学期要狠抓教学改革。我们听说后,焦躁的心稍趋平静,相信您定有应对措施出台。作为家长,我们和您及您的员工是“利益共同体”,我们不认同“华一的省霸主地位岌岌可危”的荒谬说法,也不赞成“天不亮起床,晚自习上到半夜”培养“考试机器”的荒唐做法。我们认为,“两把”没有错,“按省教育厅规定放假”没有错,开展社团活动、组织社会实践等更是英明。但,唯分论成绩的教育体制、“一次性”纸笔测试的中国式高考,是包括华一在内的中国高中及中国孩子不得不面对的最大现实!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不是不知道素质教育对孩子的长远甚至终身影响,但我们“也”甚至“更”在意高考高分给我们尤其是给孩子带来的现实好处。如此,可能我们要被批为“短视”。然而,作为普通中国家长,有些“世俗”且思想境界不是很高的我们不会“大度”地对“大面积的成绩滑坡”无动于衷,也不敢“潇洒”地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更不想“自欺欺人”用一味推崇素质教育来掩饰高考成绩的某些不足。我们也有“努力了的学生(特指华一正取生,作者注)考不上好大学的教育是好教育吗?”(见本届华一毕业生《如果不想重蹈2015届高考覆辙》)的疑问。我们认为,以华一之软硬实力,只要把握好“度”,完全可以处理好素质教育与高考的关系,真正实现“双(素质教育、高考)丰收”、“三(主管部门、学校、家庭)满意”的目标。

  怎样把握好“度”?我们几个“臭皮匠”想到了“四个适度”的办法,也称“三增一降”,供尊敬的周校长参考:

  一、适度增加高考科目课时。高考科目课时少,是华一的一大特点。以高一理化为例,每周各3课时,不到省内市州高中同科课时(不含晚自习)的50%。3节课能学什么?家长心里真虚!华一学生接受能力普遍都强,但也不至于如此强吧?时间的确是还给了学生,但“方法”真的教给学生了吗?学生又真的掌握“方法”了吗?我们不否认华一“神童”、“类神童”3节课足矣,但大多数“非神童”呢?不得不行色匆匆、神情疲惫地出入一个又一个培训班(也有“神童”)。华一老师有没有参与其中?存不存在个别老师“更多的心思放在培优赚钱上”的现象?某培训机构曾向我们“炫耀”“与学校关系很铁”,“来我们这里上课的都是各个学校的名师”,且不会与学校上课时间有冲突,因为“学校为此做了相应调整”。这,是真的吗?当然,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清楚。培训班虽然费用高昂,多少还有一点作用,至少“心虚”的家长们会“心安”一些。

  不管“3课时”是不是上级对“窗口学校”的硬性规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肯定是不够的。靠学生自学?华一学生都有独立理解、消化“难度已经较大的高中学习内容”的智商吗?都有很强的学习自觉性吗?我们不是教育专家,但对“一般情况下,老师讲比学生自己学效果要好,学生学得也轻松一些”的道理还是深有体会的。况且有些知识点,老师不讲透学生是没法掌握的。没有教学课时“量”的积累,又岂有学习效果“质”的保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想法很好,但要建立在老师“教够”的基础上。结合华一实际,我们恳请每科每周至少增加1课时,以6科计,也只相当于平均每天多1节课。再说注重形式的“中国式素质教育”,能有多少实际内容?有的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去掉“热闹”的形式,每天1节甚至2节课的时间就“省”出来了。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热点策划 更多
进入热点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