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能否解郊区教育之渴 沪又添53所学校(3)
冷热不均能“摆平”吗
——“补配”与“超前”双管齐下
一些家长发现,有些郊区城镇年年新增学校或者幼儿园,但读书问题仍显紧张;而有些地区配套的优质学校却招不满,二三十个班级规模,每年招生不足一半。郊区新建学校出现一定程度的“冷热不均”。原因何在?
据介绍,由于部分城郊接合部和郊区城镇,人口聚集速度与密度远超当初预测和规划,因此给学校配置造成压力。近年来,本市已根据常住人口基数规划配置教育资源,做好城郊接合部补建学校的工作。除了落实公建配套学校之外,在规划公建配套学校覆盖不到的城郊接合地区街镇,采取补救性措施,新建一批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以缓解入学、入园高峰。
同时,目前不少郊区学校作为大型居住区的民生保障,进行了超前配置。由于居住区形成人气尚待时日,难免一段时间“空运转”。如曹路打一小学,按附近居住区划的居民数测算,额定30多个班级的规模。但因为入住率并不高,去年仅招到19名学生,预计需要数年后才能满额运转。再如曙光中学,可容纳1600人的宿舍尚有450人的空缺。48间教室除了供27个班级上课、搞兴趣班之外,尚有空余,“我们的建设适度超前,以后班级数量将增加到36个”。
“预计今后上海9个郊区新城平均人口规模为100万至120万,目前这9个新城总人口不足200万,仍可能有约800万人口的余地。”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建议,“要引导常住人口更多流向郊区新城,需进一步改善这些地区的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设施,按照紧凑型城市的要求来规划和建设。新建学校的同时,也需加强周边设施的建设。此外,一些暂时有空余的新建学校,能否更多吸纳外来务工者子女?”
大批新学校的开办与运营,都需要加大财力投入。宝山区教育局局长楼伟俊算了一笔账:宝山三大开发区集中安置市政动迁居民、经济适用房户等大型居住区,总共需配套67所中小学幼儿园。即便公建配套到位,新学校也要进行教学装修与设备装配,一般一所幼儿园需要投入700万元、小学要1000万元、初中要近2000万元,总共60多所学校约需要6.8亿元。而经常性经费,按现在水平,如果学校全部开足,则需要9亿元。
利好:增加投入更有底气
面对郊区的压力,市教委披露了增加投入的计划:一是明年本市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将达15%;二是在2010年安排10亿元启动资金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再安排140亿元,用于推进上海规划纲要提出的“十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三是落实国家增加教育经费的相关政策,对全市外资企业统一征收教育费附加,在全市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制定土地出让金收入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投入的相关政策。
预计到2012年,市、区两级财政教育投入将达600亿元。这意味着,郊区继续增建学校、改善办学水平更有底气,均衡配置基础教育资源、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将迈出更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