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过早定位会影响孩子全面发展?
企业冠名班根据企业需要,融入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使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快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实用性技能人才。然而,过早被冠上“准员工”的身份,学生的身份是否会被淡化?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职校中也出现了顶岗实习“以工代学”的情况,学生很容易就变成工厂童工。这不禁让人担忧,冠名班是否也会变成“血汗工厂”?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广州各大冠名班还是能够保障学生的安全,不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也会存在3大问题。
问题1:多种因素
影响双方履行合约
近两年,深圳、东莞有不法职校充当人贩子,为“血汗工厂”招童工,让不少人对入读职校产生一丝担忧和恐惧。一般来说,在职业学校,第三年是顶岗实习,也是学生真正体验职业环境、适应岗位要求的重要步骤。然而,对顶岗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的调查表明,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虽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共同签订了三方协议,但协议内容一般只涉及到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劳动报酬以及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责任等,而对实习期间学生的共同培养和学生学习等重要问题,却很少提及,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在实习期间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超长时间的工作、劳动,“以工代学”现象十分普遍。
由于就业准入制度的不健全,这些沦为廉价劳动力的学生与从未接受过系统职业教育的农民工“同岗、同工、同酬”,使不少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学技术无用,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的吸引力。
企业在生产低潮会变相提高接收“门槛”
而被寄予厚望的冠名班,学生从一开始就受到企业文化浸润,一年级便尝试进入生产环节,这样商业味是否太浓?又是否会发生类似不法职校将学生送入“血汗工厂”充当廉价劳动力的情况?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冠名班不至于成为“血汗工厂”招童工的幌子,而广州职校的监控也相对规范。只是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会出现个别学生或企业不能很好履约的现象,从而影响到校企的良好合作。比如,个别学生联系到更满意的就业单位,放弃了冠名企业的就业机会。又比如,企业因产品受不定因素影响,往往出现“用工荒”或“裁员潮”。企业在生产处于低潮时,有时会变相提高接收“门槛”,甚至干脆放弃冠名班的毕业生。一旦冠名企业拒绝接收毕业生,就会给学校带来极大的压力
“办冠名班不是为了赚快钱”
“冠名班并非企业出钱,学校卸包袱。”对此,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党委书记黎城荣介绍,一方面,在校生一定要达到要求才能毕业;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思想并非以经济利益为重,长期的文化积淀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认识,决定了学校不光要为学生寻找可胜任的岗位,更重要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假设公司不重用学生,我们甚至会和他们中止合同。办冠名班不是为了赚快钱,而是在校企合作中寻找互利共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