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站 中考网-长沙站

中考阅读不难,关键看方法!(2)

2013-02-01 16:19:12佚名

  什么是“高效阅读”?(下部:读法篇)》

  前面(《什么是“高效阅读”?(上部:选择篇)》)讲的,是“读”之前的准备,是关乎读书前的“站姿”的;下面就要讲讲“坐姿”了——怎么读?

  第一,要边读边还原。

  文字,是一个个弯斜竖直、点横撇捺的符号。作家把生动庞杂的人、事、物、景、情、理转换成了这些符号,阅读的时候,就要把这些符号还原成鲜活多样的理、情、景、物、事、人。

  例如,金波的《寻找幸运花瓣儿》,为了表现“寻找五瓣儿丁香”的专心致志,有一处描写是:“我必须把目光直视着张开的花瓣儿,这样才能看得清它长着几瓣儿。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许多人见我这赏花的姿势,都很诧异。有个少年一直悄悄地尾随着我,他想看个究竟……”。

  看到这段文字,你就必须停下来,想一想,尽量还原实景。“直视花瓣儿”?哦,脸要正对着花朵,这才能数得准。花朵?这可不是墙上的钉子,脸朝一个方向;那是横七竖八、“各向异性”的。有的扭向左边,那就伸过脖子,到左边正对它的花瓣儿:“从左边看看”;有的歪向右边,那就别过脑袋,到右边正对它的花瓣儿:“从右边看看”;有的耷拉着朵儿低垂向下,那就“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公园里边,这么一个晃来晃去、又站又蹲的赏花人,岂不像在搜索恐怖分子的炸弹?“专心致志”,原来可以是这么个形景儿。

  有了这样一番想象还原,后边文字里的“诧异”“尾随”,就可以令你会心一笑了:若我在场,我也会对这个“赏花人”产生莫大的疑问。这样读,你就入味儿了。

  又如,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在谈到人们对高原红柳的破坏之前,对红柳的根系有这样一句描述:“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这句话,对于不熟悉“海上冰山”结构的人来说,就需要一个还原。假如画一根横线当作海平面,那么,贴着横线上方画个小小的尖角,这就是我们看得见的“冰山一角”;横线下边,沿着尖角两个脚向下延伸,续成一个比尖角大十来倍的三角形,这才是冰山的全貌。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图,对于“冰山一角”这个词才会有准确的感受,对于红柳根系的强大才会有明确的认识。然后,读到下文对“人柳大战、除根大战”的描述,才会引起你对“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矛盾”的思索。

  又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有句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你就要回忆一下“远处渺茫歌声”的感觉,再回忆一下“淡香”的体验,连起来,这才体味得到“通感”在这里的微妙作用。

  又如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顽童闹学堂”,在写小厮茗烟大骂一声,入堂发难的时候,补了一句:“贾蔷遂跺一跺靴子,故意整整衣服,看看日影儿说:‘是时候了。’遂先向贾瑞说有事要早一步。贾瑞不敢强他,只得随他去了。”打眼一看,这句像是说贾蔷怕惹事儿,先走了,但回顾前文铺叙的“贾蔷挑唆茗烟”,原来后面的一场大乱,皆因贾蔷挑唆而起;挑唆完毕,大战在即,这小子居然煞有介事整理衣冠,说“有事走先”,活脱脱画出了人物狡黠的形状。《红楼梦》里有很多这样的“看似闲笔”,假如只看不想,是很难体验到这些妙处的。

  一直“埋头苦看”,并非最佳姿态;常常“掩卷深思”,方为至高境界。“思”,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将文字符号进行“还原”。能常思,才是“好好读书”,才是会读书。

  更重要的是,阅读中的“还原”,是一种绝佳的思维体操,既能提高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能力,又能养成闹中取静的良好心态,其效果,“那真真是极好的呀……”

    (关于这一点,刘成章的《读碑》有着极为生动的诠释)

  第二,存疑就要解决。

  有疑问,往往是获得新知的前兆。看不懂的词,看不懂的句,看不懂的渲染、安置、闲笔、隐语,等等,往往蕴藏着作者的苦心。有了疑问,设法解决:或查阅,或请教,或深思,这才能获得提升。不是看每一篇文章都会有疑问;但只要有了疑问,就一定要“讨个说法”。

  第三,有选择地诵读。

  这里的“书读千遍”,不是为了“其义自见”,而是为了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既然是工具,那就要多用才熟练;而语言文字最好的演练场,就是它的诞生地——嘴巴里。对于语言运用不熟练的儿童,这个是要恶补的:诵读一篇,远胜过抄写“好词好句”千条。好的语文教师,总是善于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引领下,带动学生去朗读;好的语文教师,也总是善于在自己生动真挚的范读感染下,诱使学生爱上朗读——至少,也要让学生体味到朗读的乐趣。

  但必须有选择。篇篇都逼着孩子读,有一个巨大的风险:令他失去阅读兴趣。以“考试提分”的功利心态去阅读,这阅读必定是低效的;最佳的阅读心态,是休闲阅读。

  第四,要会拓展。

  假如对一篇文章感兴趣了,觉得“写得太好啦”,那就赶紧趁这劲儿查阅作者资料,查阅写作背景,查阅类似文章,查阅他人评价……。在搜索引擎上天入地无所不包的时代,寻找相关资料简直是“垂手可得”——连“唾”都不用“唾”。

  至于“读书笔记”是否要做,不必苛求——至少我自己不看重这个。虽然我自己喜欢在书上加点评,但这更多是在卖弄自己的文评天赋,假想着哪天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了,可以荫庇我的子孙把这旧书拿去卖钱:无助于提高阅读效率;相反,倒是拖慢了阅读速度。一味主张做读书笔记,就像一味要求诵读一样,极有可能破坏阅读兴趣:这种坏事儿,我是不肯干的。

  综上所述,读书,就要讲究效率。好的语文教师,好的语文课,主要意义就在于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语文分数的来源,不在课堂所学那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上,而在带着从那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得来的兴趣、方法、习惯,所投入的大量的、持久的、广泛的课外阅读上——厚厚的阅读积累上。“秘籍”?据说某些语文老师有;我是没有的。而且我很奇怪:任何“秘籍”,倘真有效,立刻就会长了翅膀飞向四面八方,何以我就从来不曾看见?

  一心只想索要“语文秘籍”的小升初家长,到了孩子中考,一定又来索秘籍;一心只想索要“语文秘籍”的中考家长,到了孩子高考,一定又来索秘籍:那简直是可以断言的。只可惜,这个世界上并无“语文秘籍”这回事。捷径这东西,或许是存在的;但假如“语文捷径”是满世界都在找,又谁都不曾找到,那么,死了心吧。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热点策划 更多
进入热点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