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站 中考网-全国站

郑外的阳光,事实上也可以教育人

2016-05-27 16:47:19rainlang

  内化于心的“郑外节奏”,成就学生受益终生的品质

  郑外的阳光,事实上也可以教育人

  走进郑州外国语学校这所“不标语”“更励志”的著名高中

  郑州晚报记者张勤文/图  

      核心提示:

  “很多人把学习、高考当成自己人生必须要熬过的‘苦难’,是必须完成的任务。然而在我看来,学习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且,快乐能比‘雄壮的口号和老师家长的监督’更加有效的激励我们的学习。”

  这段感触,出自郑州外国语学校2015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的王宏宇。在郑州外国语学校,看不到雄壮的口号、励志的标语,更多的是内化于师生内心的一种认知,一种感悟。在郑外,有一种节奏,既快,又不快。也正是因为真正接受并认同郑外的办学理念和学习环境,才有更多的同学认识到“快乐”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进入郑外,你马上就会有一股想要奔跑的力量。”高一11班的杨艺潇刚踏入郑外大门时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样。记者在采访后发现,郑外有她独特的节奏,不是单纯的紧和松的关系,而是更复杂的、更包容的节奏,严和松、快和慢、张与驰、紧张和有序,融合在一起,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完美!

  郑外的节奏

  严中有松:规范下有自由

  很多人说:“郑州外国语学校啊,管的太严了!”

  的确,就管理制度来看,郑外不可谓不严格。严格管理,就是一种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在“规矩”内行为。在郑外,这个“规矩”就是严格的管理制度。

  学校坚持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纪律、卫生、仪容仪表等日常德育入手,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教育,抓好养成教育,不断优化校风学风建设。保持宿舍管理常规管理和服务特色,推行“三长”(楼长、楼层长、寝室长)、“三化”(净化、美化、教育化)的管理体制,在管理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热爱集体、关系他人的良好道德风尚,以及团结互助的精神。

  高二11班学生李晨钰说:“要按时出入寝室,物品要放得整齐,无故不可外出,这些事项规定得细致入微。”考入清华大学的2003届毕业生白云也回忆说:“外语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强调严明的纪律。问答题的回答必须步骤完整,否则即使最终答案正确也将被扣分。上课即使迟到一分钟,也会被记录在案,没有商量的余地。衣冠不整、课上随意交谈……这些行为更不会得到宽恕。”

  在郑外的学生能深切感受到严格,同时也更宽松。高三7班学生王远卓说:“郑外的宽松是更高层次的、真正意义上的宽松。如果你学有遗力,可以自由选择许多学习方式。比如高二时数学、物理走班或不走班,高三时的自习课上或不上,等等。”

  学校开展的“分类课程,走班选课”模式,从高一年级下期开始,在英语AB班的基础上增加数学、物理的自主选课,实行“行政+走班”模式,教学难度能达到自主招生的测试要求。到了高三年级,如果学生认为这节课的内容已经掌握了,可以从教室走出去,去书吧或图书馆自主学习,学校一定会提供一切方便。有些学生如果还有更高的要求,学校可以安排名师“量身定做”课程,甚至请大学的知名教授、专家给他们答疑解惑。

  快中有慢:你的时间你做主

  郑外的节奏肯定是快的。高二8班学生李宇翔比喻郑外节奏是“运作流畅的城市外环道”,他说:“郑外的生活是畅通的,是相对自由的,它不似军营生活的按部就班,也不似游牧民族的自由放纵,而是一种有弹性的快节奏,就像外环上的机动车辆,总能开足马力。”

  但,这节奏不是一刻不停的快板,激昂的旋律中更多的是慢下来的时光。高一16班学生王晨瑜说:“在夕阳余晖下的操场上奔跑,看着空中那瑰丽的多变的云,在寒气逼人的清晨凝望着那西天未落的满月,踩过满地的金黄,耳畔是秋的余音回荡,与同学相互搀着,踱过那残雪与冰地,有时甚至在补课时有些空落的校园中漫步,也生出一种新的思考。”

  在高三2班已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的姜牧云眼里,六年的郑外生活让她学会了快慢结合。“我学会的第一课就是利用时间。譬如高二时我担任辩协主席,有很多事要处理。每天早读前,我给自己列个清单,算好哪节课老师会准点下课,要利用这个课间做什么。从教室到辅导老师办公室需要3分钟,向他汇报工作要2分钟。每当我在预备铃前回到教室,并划掉任务表上的一项时,心里都会有一种巨大的满足感。”

  而郑外的慢节奏,在姜牧云看来是一种心态上的“慢”。她说:“在中学普遍强调升学率的今天,郑外培养我们的视野与情怀,这是郑外人最大的财富。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我们有各种各样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外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模拟联合国……丰富性放缓了我们的节奏,让我们于学习与生活中看见美好。我所认识的郑外人,他们对知识的热忱远超对升学的期待。”这样的心态下,学习不再是急功近利的比赛,而是终生修养的过程,他们也不是只读教科书的学霸,而是古今中西贯通的人才。

  张弛有度:还你“文韬武略”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或许在许多人看来,郑外的生活节奏里一定充斥着忙碌与压抑。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定位对于郑外学生来说早已经过时了,或者说从来都不适用。

  高二10班学生杜昊清说:“郑外节奏,在我看来,并不只有密集紧张的刷题背书,也有舒缓与平静的课余生活。”杜昊清向记者描述他的一天:

  早上起床,坐在食堂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电视里播放的《朝闻天下》,时而为难民问题揪心,时而为普京的一番言论拍手叫好。晚上新闻时间,一边奋笔疾书一边听着《新闻联播》,了解了解校园外的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课余时间,有时拉上同桌,泡在图书馆、书店,看本小说,权当学习之余的放松;有时随队训练,在篮球场上奔跑跳跃,挥洒汗水;有时参加社团活动,整理资料、打印通知,忙碌整个下午大课间。

  他说:“郑外节奏不只一个‘学’字,更有思想的丰富与多彩。”

  张弛有度所带来的效果,更多的体现在学生的自主、自治上。有教育专家说:其实,学生远比我们想的更有创造力,给他一个平台,他会还你一个惊喜。

  在郑外,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专门留给学生活动的,任何老师不得干预。渐渐的,学校形成了一项独特的传统制度——“学生自办节日制度”。班级活动、年级活动以及外语艺术节、电影节、读书节、搭讪节、音乐节、体育节、校园诗会、戏剧大公演等各种活动节日,完全由学生自发策划、组织、建设、管理和发展。

  郑外人的品质

  郑外既注重严格管理又注重自主发展,不断探索严格管理与自主发展的“度”。校长王中立认为,严格管理和自主发展既矛盾又统一,严格管理是基础,自主发展是高级阶段也是目的。如果没有制度、道德与法律约束,很多人就会出现问题,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

  长期的办学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是成功的。那么,成功的标志是什么?郑外学生的学业成绩自不用提,更重要的是,是否提供给了学生更多、更长久的回忆和怀念,是否提供给了学生更多、更受益终生的习惯和品质。

  高中三年的学习与生活,作为每一个个体的郑外学生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让我们听听郑外学子们的感悟。

  灿烂的笑容。高一11班学生杨艺潇说:“在郑外没有所谓的适应期,一跨入校门,你永远不必苦恼一会儿该干些什么来打发时间。所以,走在郑外的路上,没有低着头、行色匆匆的学生,每个人都谈笑风生,脸上都是自信阳光的笑容。这种节奏不是源于身后被追赶的紧迫,而是源于对前方美好的向往。”

  心灵的充盈。2015届毕业生、报送至清华大学的王艺璇说:“在郑外,一路走来,觉得最终的抵达,也许只缘于郑外赐给我的两个字——心安。看到学长学姐伏案解题的专注,我也想试一试是否能做到,果真,效率极高,真的就有一种心安的感觉。高二文理分科后,晓亮老师一字一句的告诉我‘你有潜力上清华。如果是十二分的潜力,你目前有六七分’,一句话点出了我的偏好,重新安心于此。此心安处是吾乡。郑外就是这么一个地方,能帮你找到心安之所,更能帮你最终抵达。”

  良好的习惯。2008届毕业生、考入北京大学的郭艺华说:“如今步入社会,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考虑。然而我仍旧习惯每天早起去体育场跑步,仍旧可以在十五分钟内洗漱完毕并把被子叠得像豆腐块,当然也仍旧会在听到beyond的《海阔天空》时激动不已……何须再去思考郑外带给我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你看,它早已渗透我的整个生活。在郑外的三年时光里,我们有些不情愿地‘被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生活节奏,而现在,我却要因此而感谢郑外了。”

  高速的效率。高二8班学生李宇翔说:“在郑外,效率与时间有着直接的关系:有多高的效率,就有多充裕的时间。同样,郑外对于高效的要求严苛到堪比军队对士兵身体素质的要求,面对郑外生活的不确定因素,效率决定一切。”

  严谨的作风。2003届毕业生、考入清华大学的白云说:“郑外严格的纪律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克服了我们懒散的缺点,让我们认识到,做事情来不得马马虎虎,更容不得弄虚作假。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始终保持着严谨的作风。”

  更强的自主。高二11班学生李晨钰说:“郑外的‘严中有松’,最重要的使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我可以安排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活动,或许这也算是一种奇妙的‘自由’或者更强的‘自主’吧。大家都知道,高中毕竟不比小学初中,课业的繁多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一步步走来,我学会了合理分配任务,明白了学习知识一定要弄懂,并以此提高效率。习惯之后,我甚至还可以抽出时间自主发展更多的爱好。这样的生活节奏,其实并不算上有很大压力,反而显得游刃有余。”

  郑外还在讲着新的故事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王中立认为,严格管理下的自主学习、自由成长模式符合人的发展规律,顺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节奏。这一模式使学校既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老师贾赫的一篇文章《郑外节奏是一个励志的故事》,道出了郑外师生们的感悟。

  听故事的人,往往倾心于最动人的情节。外界说到郑外,谈及最多的自然是郑外的成绩、郑外的辉煌,这自然也属于“郑外的故事”,是一种“才子佳人”式的讲法,好像才子学富五车,佳人倾国倾城,才貌双全,天作之合,水到渠成,自然就有一种美满的结局,令人欣羡。不可否认,这是很多人喜欢的一种讲法。

  然而,我却更喜欢把它讲成另一种故事。学习生活在这片小天地的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着郑外的细节,于是他们真真切切地明白,郑外的辉煌背后是“郑外人”的素养,素养的沉淀离不开学养的积累,而学养的形成出自于郑外人的孜孜以求,他们“星言夙驾,说于桑田”,点滴功力,遂不唐捐。涓流赴海,轻尘集岳,这该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每个人的郑外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他们去经历、去记录、去讲述,不仅仅是“为将来的人生做好准备”,他们明白,经历本身就是自己的故事,这里的一切也是自己的人生。于是,他们执着当下,全情投入,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互相影响,经过了努力、磨砺、体悟、思考,让肉体的、物质的、现实的、受局限的“我”逐渐与那个心灵的、精神的、自由的“我”相遇,逐渐达到一种精神的高度。

  化用一句朱自清先生的话,“郑外入秋以来的阳光,事实上也可以教育人。”谁谓河广,一苇杭之,郑外人还在讲着新的故事。

  (摘自2016年5月25日《郑州晚报》)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热点策划 更多
进入热点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