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决定高度-郑州外国语中学在初一年级家长会上的讲话(2)
再说基础教育的第三阶段即初中阶段,这是人生发展人化过程的第三阶段。这第三阶段的基础是幼儿时期的六年半和小学的六年共十二、三年的积淀,孩子在思想品德及人格、文化科学知识积累及学习能力提升和行为思维习惯养成等方面有了相应的积累、积淀和升华,基本上有明辨是非、鉴别事物;自读书报、独立思考的能力品质和相应稳定的行为和思维习惯。如果这几方面差距太大,给我们老师和家长带来的教育难度就很大。要把学习知识、训练能力的差缺补上来,把不好的习惯克服掉再养成相应的好习惯需要三至四个月时间,少数学生需要六个月左右,这是我近来观察帮助几个差生家长转变差生得出的初步结论。这需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心田,和他们共情,帮他们认识自己的缺点、差距及产生这些毛病的原因,并具体帮他们在取得进步中不断树立强化进步的信心,这需要耐心、恒心、方法正确和持续坚持。这里,我有个深刻的体会,即幼儿的正确教育和习惯养成决不可忽视,不然得几倍的功夫偿还。
最后说一下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即高中阶段,这是人生发展人化过程的第四阶段,也是成年阶段。这第四阶段的基础是幼儿、小学和初中共十五、六年时间的积累、积淀和情感升华,孩子一开始向成年人的人化过程迈步,学生十五、六年的人生积累、积淀对高中阶段的发展相当重要。国家规定初升高实行分流而且需经过考试是正确而且必要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家长对此认识不清,观念没有转过来,明知基础差还非逼着孩子上高中,到头来还得转过来学技术。
其二,是说基础教育都从哪些方面给人生成长发展打好基础?具体说,要在思想品德及人格修养、文化科学知识及其学习能力和行为及思维习惯等三个方面打好坚实的基础。
即:人生发展成长奠基基础=思想品德及人格培养+文化科学知识及其学习能力+行为和思维习惯。
在这三个方面现在存在的问题是重智育而忽视思想品德及人格培养和行为思维习惯的养成,而在智育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智慧性习惯的养成。
现在分开来讲:
首先说思想品德基础,这对人的成长——成人成才是第一位的。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志士和教育家都一再指出:一个人有才无德是个坏才,有德无才是蠢才,有德有才是yc。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个思想品德基础体现在幼儿阶段就是非观点(包括经常说的对不对呀?是不是呀?好不好呀?等)、做人基本观念和鉴别能力、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团结他人、谦虚礼让、乐于助人、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热爱劳动、公平正义、讲究卫生和初步认知学习、模仿、学习掌握语言词汇和初级数算及幼儿音乐、体育、美术及相应的良好习惯等等,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健康成长发展。这个阶段的教育责任主要在父母和家庭亲情教育以及学前教育机构,这个阶段应该在父母的直接呵护下成长,并为健全人格养成初打基础。这个思想品德教育体现在小学阶段应该是在幼儿教育所打基础上加以积累、扩宽、提升,要特别注意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因此,应该在幼教基础上加入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独立思考教育、批判鉴别能力教育、学习意识及能力教育等等,特别应该注意从幼儿到小学这十几年不能以任何借口放松亲情教育,不能搞寄宿或托养,就是夫妇离异也不能忽视和谐一致的亲情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到了初中阶段,应该继承在幼儿和小学的基础,全面围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和形成健全人格为中心。人格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可以离开人的肉体和人所处的物质条件而独立存在,它不是物质,但它是一切存在的基础。人格教育是基础教育最应该关注的。
当今时代信息量激增,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发展迅猛,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持续不断,同时不良文化也不断侵入和滋生,所有这一切变化一方面为人的身心发展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对人的品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被社会多数成员所接受,能否抵御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蚀,能否承受起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冲击,无不与健全人格密切相关。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已不是单单个人的需要,而是整个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格就是最高学位”,培养健全人格关系到现在和未来的教育大计、民族复兴大计、家族兴旺大计和个人真正发展大计。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坚持:以“人格是最高学位”为根本认识,以“五项教育”(学会学习教育、心理调试教育、意志品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关爱感恩教育)为重要内容,以年级组群体实施为主,政教处牵头,以家校一体共管和谐运行,使学生的人格系统具有“三心”(进取心、自信心、感恩心)、“三感”(责任感、幸福感、价值感)、三力(自制力、耐挫力、创造力),从而形成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会做人,能团结;会学习,能创新;会竞争,能合作;会生存,能发展”的具有优良个性的新生一代,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