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的家长想要一流的孩子,这是病吗?
我有一个朋友,给孩子报了好几个兴趣班,一有时间就守着孩子练琴、做功课、学奥数、练跆拳道。
我问她:“这样孩子不累吗?这些兴趣班都真的是他感兴趣的吗?”
她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没做父母,不会理解父母的心理,我情愿将来孩子做一份他不喜欢的,但薪水体面的职业,也不愿意看他穷开心,而且,穷,根本就不可能开心。”
接着,她又指着楼下不远处的小学跟我说,你知道想要进这学校有多难吗?要不是我们买房子买的早,现在根本就别想拿到这里的学位。
和这位朋友聊了很多,在她身上,我看到这个社会很多人心里都隐藏的强烈危机感。最让我触动的一点是,她悲观地预测——我们下一代的生活肯定比现在还要难。
首先,一个靠房地产拉起的经济,破灭是迟早的事情,现在撑的越久,将来破灭的时候就越惨,说不定到那一天,她的这套安身立命的学区房就值个白菜价。
第二,独生子女政策、老龄化,这些问题都是在我们这一代埋下的炸药,将来孩子面对的是两个人要供养四个老人,还别说他们自己还要养孩子,压力比现在大多了。
第三,一旦经济不景气了,本来微薄的养老金还能指望吗?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养老金可是由现在工作的人交钱供的,经济不景气,失业那么多,还有多少人交钱来填养老金这个坑呢?估计等到老了,还要出来赚钱,给孩子减轻压力。
所以说,她不是非要望子成龙,而是希望现在逼孩子努力一点,不说逆袭,只要将来能过得好点儿就行。
其实,像她这样想的家长们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家长们都逼着孩子往一流努力,是因为他们太清楚,在这个社会,做一个普通人,过平庸的人生有多难。他们希望的,只是孩子不要再走自己的老路,希望孩子能够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不会被现实压垮而无从选择。
这一类的家长们,却被某些人称为“三流家长”。说辞是:三流的家长看成绩,二流的家长看成长,一流的家长看自己。自己给孩子一个鸡窝,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变凤凰?
看似合理的一碗毒鸡汤就这样泼到了这些努力挣扎着为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的家长们身上,有人猝不及防地似有所悟怎样才能成为一流家长,也有人不为所动,你说我是三流的我就成三流的了吗?
在我看来,“三流的家长看成绩,二流的家长看成长,一流的家长看自己”这句话就是个悖论,一个毒鸡汤,用来吸引眼球而已。一个注重孩子成绩的家长就是三流的?!一个知道充实自己来为孩子谋资本的家长就是一流的?!
三流和一流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家财万贯,而在于教育方式是几流。如果所谓的一流家长,教育方式不对,无法影响孩子,无法培养出一流的孩子,他还算是一流家长吗?
杨澜谈及自己的教育经历说:“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这样的话杨澜来说那就是经验,但要是一般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个笑话。
因为这句话,所表达的是现在的育儿界最流行的鸡汤,即孩子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你是怎样的孩子才能怎样。鸡汤是有营养,但喝多了也是会腻的。看多了鸡汤文,就会渐渐的不屑一顾,因为我们发现,鸡汤文表达的意思我们都懂,但是真正践行起来,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无从下手,因为很多很多种现实的情况阻碍着我们去改变。
有人说,中国很多家长都有个毛病,就是三流的父母却想要一流的孩子,明明自己没有条件,教育观念也落后,却偏偏要求孩子必须一流。
这是中国家长们贪心吗?希望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改变家族的命运吗?并不全是!
父母们太清楚:平庸的人生有多难!现在对教育最焦虑的家长多数是“中产阶级”,越是自身条件不差的家长,越是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这样的家长是三流的吗?
有观点说:三流的家长想要一流的孩子,这是一种病,得赶紧治。
而我认为,想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流孩子,这是所有人的期许,这是以前以及未来很多年一代又一代家长们都无力改变也不想改变的心态。在一份针对16个国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调查中,明显发现,越是发展中国家,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越高。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家长的问卷中,只有29%的爸妈,愿意让孩子顺从他们的潜能,走自己想要的路。而这个数据在16个国家的平均值为46%。
难道说中国的家长不知道,顺从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吗?
只是我们还没有奢侈到能够随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地步。
又有人说,很多的教育悲剧都是三流家长的期望造成的,学习不好却被家长逼迫学习以及通过学习改变家庭命运的压力,都是造成悲剧的导火线。
但要知道,更多的成功人士或者说是在成人之后能够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的人,也是因为这些“三流”家长的期望成长起来的。现在的父母没有傻到那种程度,家庭的命运的改变从来都没有寄希望于孩子身上,家长们想改变的只不过是孩子自己的命运而已。
只是很悲哀也很现实,并非一流三流之说,更非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