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为什么没有动力?(4)
我讲多半是这样,就是不全是这样。有以下几种情况例外。
1、对孩子的预期并不持续,方向也不一致。比如:小学1-5年级要求身体健康、有乐观的心态就行,成绩并不重要,到了6年级突然要求他最好华杯赛能得个一等奖回来,这样难度是非常大的,孩子和父母都会痛苦。又比如:我们一致要求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孩子的诚信或者和同学的人际交往也非常重要,而这个时候再去纠正,也蛮困难。有时,方向不一致还体现在父母双方,爸爸要求身体健康,成绩跟得上就行,妈妈说成绩必须得好,要考上好大学。父母的预期不一致,俩人还没整明白,孩子也搞不清方向。所以,我们要清晰的界定我们对孩子的预期,我们希望他在成年之后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把这种思想传递给他。
2、只提要求,没有沟通、监督和指导。爸爸坐在炕沿上,语重心长的跟娃说:身体要健康,待人要懂礼数,要有自理能力,懂的孝敬父母,尊重他人,团结同学,如果考不上港大,怎么也得考上清华吧。然后老爸出差了,老妈忙工作去了,然后静等“新世纪牛娃”出现,可以想见,这个娃该有多么纠结。
植入一条广告:这周的事情,我堂兄把孩子送到另一个城市读初中,是很好的中学,然后找来大量的参考书给她,花了很多钱请了家教给她,还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做了一系列工作之后,丢了一句很有魄力的话:我给你花了这么钱,你要是学不出点样来你就别回家了。大家觉得俺这侄女还能回来不?
现在回来继续讲。我们不要给孩子一下提到那么高的预期,也一定不能缺少监督和指导。
举一个例子,父母说,你玩ipad要注意时间,要掌握火候,不能耽误了学习。我想这句话对很多孩子是没用的。试想,一个成年人还整天端着电脑玩个不停,一个小学生怎么可能去适度的使用这个可怕的工具?所以我建议,要适当强势,这种监督是必须的。
基本思想如此,我想再提些具体的建议吧。
1、委屈挫折是男人的营养,家境清贫则是成长的沃土。我们不至于把所有的积蓄都存到红十字会以图清贫,但是我们至少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赚钱不易,花钱不是理所应当的。如:我们给孩子报了那么多培训班,有没有要求他每个培训班必须全部听懂掌握?学而思的每一堂课要求家长辅助做到这样一件事:所有老师讲过的题目必须弄懂,所以家长回家可以抽查,如果有不懂的必须问懂,如果还有不懂的,我们要么调整班次,要么就不要再学了。这个时候,孩子会知道他去听课是有要求的。
2、多做些家务劳动,并且是义务劳动。父母不会养孩子一辈子,没有劳动的辛苦不会体会到学习是世界上最轻松最幸福的一件事。别的不会做,“打酱油”这种事总做得来;如果家里不用酱油,那上学是不是可以不用别人送?书包是不是可以不用别人背?大爱可能少了些温情,但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有好处。
3、父母对孩子各方面的现状要有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给出合理目标。比如学习成绩,身体素质,独立自理的能力等等,在给出目标后,要给予“泰勒式”的强势指导,待他走的稳一些,再提出新的预期,形成良性循环。
4、学习成绩的确很重要,但单纯的强调学习成绩,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能力,这个娃是不健全的,很容易出问题。要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懂得尊重别人,对事物的敬畏与爱,自理能力,生活能力等等。人是综合体,缺少哪一方面都会在未来的路上遇到这方面的“天神”来质问你,刁难你,我想这也是每个人一辈子修炼中的平衡守则吧。
5、简单朴素的教育并未过时。多半家长依据儿时父母的教导和对人生的参悟来教育孩子,这本身没有错。我认为家庭教育不需要很华丽,很新潮,只要付出了,一定有相应的回报。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先生的父亲说:“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就是这么简单朴素的一句话,他就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接着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他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引自任正非先生的《我的父亲母亲》)。时代在变化,但教育仍要抓住本质。
一直想讲学习动力的事情,是因为这非常重要,如果忽视了学习动机的问题去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往往事倍功半。但直到今天提笔,也发现很多没有讲清楚,算是实实在在的抛了一块“砖头”,大家如果有在学习动力方面的心得或者是痛苦,希望能分享讨论出来,我也希望能提炼出更好的文字,离正确更贴近一些。文中有的语言可能偏执或者不谨慎,大家多多包涵和指导。之前写过6篇贴子,一并附上链接,以便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