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站 中考网-武汉站

亲子专家指点初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合理调整

2012-03-29 10:01:33佚名

 

  一,如何针对学生的“高原现象”予以指导。

  在中考前复习中,许多同学都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成绩就再难有较大提高,甚至忽高忽低,沉浮不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原现象”。

  这种现象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越是临近中考,大家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大家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这也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中考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克服“高原现象”,首先就要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弱点”。为此,可指导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将其中明显偏高或偏低的数据去掉,计算出其余数据的平均值,使学生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第二,针对学生的“弱点”,准备一些质量较高的训练材料。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材料的选择也应因人而异。第三,拿出一定时间,指导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定点训练。根据以往的经验,以一个月左右为宜,分三个阶段进行。其中前7天用于定点训练,然后选择一套难度适中、质量较高的综合题进行自测(最好是中考题)。最后对自测结果做补缺练习。这样做的效果不仅是提高了学生的阶段成绩,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增强信心,克服焦躁不安的情绪。

  二,对阶段考试成绩不佳的学生的心理指导。

  中考前学生往往会把阶段考当作中考的演练,同时也会以此来衡量自己的实力。有的同学如果阶段考后成绩相对低一些,或是距自己心理期望的目标相差较远,或是与别人相比相差较远,就会有中考即将失败的预感,甚至从心理上开始体验失败了。这种心理体验最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自卑是个人对自己能力和品质做出偏低的评价。在这种评价中,学生常伴随着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自卑感强的学生,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实际水平的发挥,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其实考试成绩的起伏完全属于正常现象,学生根本没必要把每一次考试都当成衡量自己真实水平的量标。如果把每次考试都看成是中考的演练,必然会使自己造成过于紧张,产生焦虑情绪,影响自己日常的心情和复习迎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首先要同学生一起寻找失败的真正原因。寻找失败原因的过程也是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过程,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在考前和考中的表现,可以重新对自己进行评价。正确评价本身就能减轻失败受挫的心理,如果以前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而现在正确地评价了自己,就不会有失败的体验了。

  2.鼓励学生发泄内心不快乐感受。内心失败受挫的感受,会在发泄中得以缓解和消除。带他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大哭一场,或建议他和自己的好朋友谈一谈,做一些体力活动等都是好的策略。

  3.给这样的学生留一些对自己有优势的作业。当阶段考不理想时,不要总是追忆考试过程,也不要经常和同学谈论此次考试,更不能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要多做一些自己平时做得最好的事情,使自己找回自信。做一些相对较容易的作业,特别是不要放弃成功的努力,因为任何成功都能增强自己的自信。

  4.最后家长和教师应引导学生任务卷入,避免自我卷入。任务卷入可以使学生专注于学习任务本身,通过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来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得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而自我卷入会导致学生专注于学习结果,通过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高低,往往对学生会产生消极影响。


  三、对“一心二”用的学生的心理辅导

  小峰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家教也好,从小善于自律,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最近学习中出现了一个很苦恼的现象。邻座一个女同学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因此而分神,但这一倾向很快就被自己发现了,得到了很好的纠正。他为此而自豪,也以此为戒,每日三省。并不自觉地把自我检查的范围扩大,经常反省自己的方方面面,若是每日没有认真反省,就会感觉很不踏实,慢慢地,自我检讨的时间越来越长,尤其是临近考试,他不能允许自己有任何的缺点,或者说,他认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都是不可原谅的,都要进行认真地检讨。

  然而,他发现,自己不出差错几乎不可能。他也发现,自己经常用整节课来声讨自己,声讨的同时,不仅批现象,批本质,还联系未来的前途来强化自己的错误。这些,大大地伤害了自己的自信心,他对自己越来越失望了。

  从小峰的现象来看,他的确自律很严,这可能受自身的性格和家庭的熏陶有关。(经考察其母亲是医生,处事稳定,极有条理)。

  此学生的问题从学习心理角度上来讲,是由对学习的注意力不集中开始,导致对学习活动更严重注意力分散。也许他的动机是好的,但他的缺点在于忽略了自我检讨的目的。自我检讨不是以惩罚自身为目的,能够沉下心来认真学习才是最后的目的,他对于检讨过程的认识过于看重了,以至沉于其中不能自拔。其实这是逃避学习的一种典型表现,既在检讨自身中获得快乐,又可逃避学习活动的痛苦,也逃避了学习成绩下降所带来的责任,以至于把时间用在检讨自身,在学习上反而没有了充足的时间。丢弃了本质去追寻表面现象。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

  ⒈无论在考前或在平时都应该很清楚地知道,注意异性同学或是在疲劳时走神都是正常现象,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一种现象。不能因此受到惩罚,它是人进行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道理很简单,学习累了就要休息。不知道累是一种病态。

  ⒉在休息后或在不应该休息的时候,再有精力不集中的现象,改过来就是了。比如老师正在上课,发现自己走神了,马上回来跟上老师的思路就行了。如果这时再有其它的想法只会离老师越来越远。这种走神现象还有很多种表现,比如上课时思维速度与老师不一致,与老师讲的内容不一致,在疲劳状态下的心不在焉等。

  ⒊集中注意力时如果无能为力,当注意力不能从一个不合适的地方转不回来时,可以让意志力暂时妥协一下,因为一道题或是一个知识点的确会使我们的意志力望而生畏,这时可以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平时感兴趣的学科,以这个兴趣对抗那个诱惑也许容易一些。也可以试着集中在一个尽可能小的目标上,如要记住一个字、一句话,要解开一道题,把注意力逐渐地转移到应该的目标上去。这些方法往往是见效的。

  ⒋如果注意力的分散成了一种不良习惯,也可以利用环境来促成注意力的集中。如有的同学写作业时总是喜欢玩东西、吃东西、喝水、上厕所,磨蹭够了才写作业,这些同学们可以自觉地把自己学习的桌面布置得简单一些,不允许有任何无关的东西存在。坐下以后,限制自己在半小时内不离开课桌,这会减少走神的诱因。

  当然,集中注意力最终是个意志力问题,每种方法都有意志力的参加,小峰同学经过两个月的训练,逐步改正了这种不良习惯。


  四、对“完美主义”学生的心理辅导

  有一个女学生,她对自己的学习有充分的自信,认为如果不出意外,考上一个比较不错的重点高中是问题不大的。因为从小学习时起,她的学习成绩就是班里的前几名,一直到现在仍然是如此,平时的学习成绩已经说明了一切。

  可是,当前中考来临时,她突然厌学了,不愿考试了,见到学习就心烦。她认为自己马上就要高中了,自己尚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学习方面还有许多缺点。高中的同学是各校的精英,她到了高中里还能象初中一样名列前茅吗?中考是否会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呢?是否会破坏自己的形象呢?要是不如意的话,她接受不了这事实。所以她莫名其妙地开始厌学,自己给自己泄气,对未来的前景非常焦虑。她说,她觉得宁可不上重点中学,她不愿意让别人比下去。不上学了可以干点其它的事,行行出状元嘛。

  当然,她虽然是这么说,但她在学习上一点都没有松劲。心里想的和手上做的完全不一样。她处于矛盾中。

  她不仅在学习上如此,在平时也是如此,无论什么事,一定要干得最好最满意才为止,不能容忍自己有一点纰漏,不能容忍学习成绩的下滑,不能容忍对别人的失礼,她努力把自己塑成一个完人。这个同学从小到现在一直处于优裕的环境中,是受宠惯了的人,凡事必要求完美,不完美就不能接受,宁可不上重点中学也不能破坏了自己的完美心态。

  一般来说,产生这种心理状态,除了意外的刺激以外,大多是由于独生子女从小过度地受宠所致,比如,老师和家长不厌其烦地表扬,自己长期以他人的榜样自居,尤其是当前社会和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重视到了病态的程度,片面要求每个人都要成为英才,人人崇尚第一,忽略个人的特征,忽视大多数人都是凡人的事实。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力。这些人在同一个社会里,肯定要有所区分,比如,人有文化水平的高低,家庭条件的优劣,先天遗传的好坏,种种机遇也是不同,这就造成了在某方面人与人的素质的不同,这是现实。素质好的人也不是在每个方面都好,而是某个方面好一点,另外的方面差一点,素质差一点的人也是如此,尽管某个方面不太好,但在另一些方面却是别人不可替代的。比如,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他在研究数学领域的“哥达巴赫猜想”方面独步天下,硕果累累,他的才能几乎无人可比,但是他在生活方面却是了奇地“差”,生活几乎不能自理,走到外面去常常忘记了回家的路。走路时,常常因为思考问题而撞到电线杆子上,还要不停地向撞到的电线杆道歉。

  对学生来讲,更是如此,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好坏之分,但我们不能说在哪此地方、哪些方面说绝对的好。事物还是发展的变化的,别人也在发展进步,极有可能会超过我们,更何况如果把我们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去,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嘛。

  针对这个同学的情况,在她同意的前提下,为她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回家以后,为自己开一个单子,上面列上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真反省。同时也为同班一个中等水平的同学列一张单子,上面写上同样的评价内容。

  这项工作对她来讲可能很困难,因为他们很少如此认真地反省过自己,第一次写不出来没有关系,第二次、第三次继续写。反省的结果出人意料,她看到了自己有许多的优点,也有许多的失败和挫折,有许多的不如人意,比如有很多时候对人不太周到,有时学习不太努力,交往不太热情,怎么原来没有注意到呢?怎么能够跟班上其它同学一样有如此多的相同的问题呢?这个发现对她打击很大,打破了自己原来编织的完美童话。

  下一步是打破她的禁锢,让她念几句话,“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与我班上的任何一个同学一样,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与社会上每个阶层的人一样,是平等的”,“我与班上学习或者品质有问题的同学相比,有一些地方不如他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也如此”。她虽然不愿意,认为有些话侮辱了她,但由于她对我的信任,还是念了出来。看得出来,她努力地克制着自己,脸红了,流汗了,气喘嘘嘘,心理上做着激烈的冲突,我耐心地期待着她的进一步努力。一遍遍地重复,最后她终于能够大声地流畅地朗读了,好象在读一篇课文。

  经过几次深入地训练,她就会认识到,原来的完美是不可能的,原来的缺点早就存在,只是由于自己不良的心态,故意地将其忽略了,对自己的缺点有意识地逃避了。

  完美主义的心理状态基本解除了,为学习和生活解除了不必要的干扰,丢掉了不必要的负担,把精力用在学习和生活中,效率更高了,中考在即,轻装上阵。她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五,考前的心理调整

  考前对学生进行如下心理疗法。

  1.激活兴奋点,进入良好应考状态。

  中考也许是人生中重要的挑战之一,但我们不妨把中考当作一件对自己既很重要,又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来做,体会那种专心致志、力无悔、苦中有乐”的开心果。

  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

  我是最棒的

  前世界重量级拳王阿里就运用了这一方法,每一次上场打拳之前,在更衣室,在摄像机前或在走廊中,他逢人就大喊;“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棒的!我能击败任何人,我立即就要他倒下,因为我是最棒的!”当时,没有人了解这种方法的威力,所有的人不断地嘲笑他,觉得他是神经病,但是,当他一场接着一场的胜利,并且真的在他说的时间内击败了对方,登上世界拳王的宝座时,人们再也不嘲笑他了。

  有一次,阿里并没有照他从前出场前的那套程序自言自语,不可思议的是,在那一场比赛中被对手打得落花流水,下一次比赛他再度大喊:“我是最棒的!”并且更激烈地挥动双拳,直指对方说:“我是最棒的!你会立即倒下!”在那场比赛中,他真的又做到了,再度重登拳王宝座。

  尼克松败于自信的故事

  尼克松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美国总统,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因为一个缺乏自信的错误而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很好,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

  激活兴奋点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自我暗示的技术。是人们通过诸如自我内部对话等等手段,对自我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自我暗示的结果,往往使自己的观念、心境、情绪等发生转变。对中考信心不足和容易紧张焦虑的考生,可经常对自己说说和写下这样一些话:“我正在达到我的目标”、“考试是我非常喜欢的事”、“我这次一定能考好”、“我对自己充满信心”等。考前反复用这些语言进行自我暗示,就容易鼓舞自己的斗志。

  2.让紧张焦虑发散出去,克服“考前焦虑症”

  临考前,考生心理高度紧张。这时的正确做法是理智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把过分地指向和集中到“考试”上的注意分散开去一些,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比如说,组织学生有意识地、适当地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打打乒乓球、跳跳舞、唱唱卡拉OK,到周围公园“半日游”,或拍几幅照片、画数笔画,或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压力感会被分散开。

  3.担心随着笑声除

  在应考前,组织考生运用点搞笑的艺术,对消除紧张心理大有帮助。简单易行的做法是记些幽默、笑话、有趣的故事或小品的情节,临考前大家聚在一起,每天默诵数遍,从内心深处对这些引人发笑的内容进行细细地品味。有条件的话还可与亲朋好友在一起搞一搞幽默交流,或模仿幽默故事中的情节,掺入自己身边真人真事的内容,或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一些即兴的短暂表演。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自觉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热点策划 更多
进入热点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