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中:临震不乱的国民秩序
“千年一遇”的九级强震突袭日本,熟悉的惨烈之外,日本普通民众面对大灾时的冷静从容对我们而言略显陌生。处“震”不惊,秩序井然甚至比地震本身更令人震撼。其实,日本人表现出来的“国民秩序”,都可以从日本民族的性格、从公共教育、从内心深处找到原因.
凡事想最坏的方面,“末日情结”雕塑日本人气质
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作家小松左京的小说《日本沉没》曾引起巨大轰动,这部预言日本末日到来的作品持续再版和改编,被认为是揭示日本人内心深处危机意识的最好范例。在日本书店里,《日本危机》、《日本即将崩溃》、《日本的悲剧》等拥有惊心动魄书名的图书常年热销。习惯了总有人喊“狼来了”,日本人凡事都从最坏的方面去考虑,从不敢掉以轻心。
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频繁的灾害,在漫长的时间里雕塑着日本人的气质。整个日本民族都在用一种小跑的姿态工作着、活动着。无论你是在政府部门办事,到银行取款,到邮局寄东西,还是到餐馆吃饭,到商店购物,接待你的人一个个都全神贯注,手、脚、眼、嘴并用,走起路来都是一律的“小碎步”。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并非完全出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压力,也与日本人敏感迅捷、内心总不踏实的国民性格有关。[详细]
土地随时可能震裂或陷落,地震列“四大最害怕”之首
在有关危机发生的持续的、复杂的社会报警系统中,对于地震的恐惧被列在国民“最害怕的四个东西”之首。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边缘,板块移动剧烈,地震频发、台风频袭,火山活跃。仅在20世纪,日本就遭遇过10次死亡人数超1千人的大地震,关东大地震更加曾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BBC的出镜记者曾在大阪地震的废墟上说:“对于日本人来说,再发生这样的地震不是会不会,而是何时与何地的问题。而如果震中是在东京,那么,全世界都会强烈感受到它的烈度。”
防灾教育从小开始,75%的小学生认为“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
调查显示,高达75%的小学生认为“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有90%的人表示“最担心的灾害是地震”。但是在日本,由恐惧而生的不是恐慌,而是从娃娃抓起的危机意识和行动。日本国民从小接受防灾教育,教科书中写有应对灾难的基本知识,学校也专门开设不同类型的防灾课程。以兵库县为例,几乎所有学校每年都要实施1至2次防灾演练,近30%的小学每年举行防灾演练4次以上。
日本政府和社会团体经常举办各种比赛来提高青少年的防灾意识。“日本防灾海报设计大赛”至今已举办了22届,每一届都会评选出符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审美的防灾海报予以表彰,并颁发“日本内阁府防灾担当大臣奖”。一家日本民间机构常年举办“防灾挑战计划”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日常生活中有启发意义的防灾案例,并邀请当事人现场分享经验。由于各地学校防灾教育能做到持之以恒,当地震来临时,教师和学生大多能迅速作出正确避难行动。
防灾成为生活习惯,灾难模拟可体验5级以上震感
在日本人生活观念中,重物一般不放在高处,而放在地上或柜子里。安装电灯要非常结实,需要定期确认,有问题就赶紧维修。家家都有防灾袋,每时每刻储备着两个防灾袋,里面的东西都很轻,以便一旦发生地震,拿起来就快跑。每户日本人家都有一张地区《灾害时避难场所》地图,里面标明了这个地区一旦发生洪水、台风、山崩、海啸时的避难场所。
此外,日本各地均设有规模不等的公共设施——防灾馆(防灾教育中心),不少地区的防灾馆还设有“灾难模拟设施”,可以让市民在体验“灾难”的过程中加深现场感。在东京池袋地区的防灾馆,市民可以在“地震”、“火灾”和“烟雾”的模拟场景内体验“现场逃生”。其中“地震”场景可以模拟里氏5级以上的震感,体验者的临场表现则会被记录在场景之外的电子大屏幕中,供体验者回顾和参考。通过这类公共设施的反复演练,日本人不但掌握了逃生技能,更重要的是对灾难有了直观感受,加强了心理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