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验证式的实验观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观察到的现象往往认识得更加深刻。
在上述两类观察活动中,如果观察目的非常明确,在观察时就容易抓住关键的现象,对现象的感受也会更深。不少优秀生表现出了很强的观察力,这与他们在观察时目的性强有着直接的关系。
优秀生很注重预习,他们在上课前对知识就已经有所了解,在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对别的学生讲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对优秀生则是为了验证自己新理解的知识,是为了丰富感性知识,所以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重要、最关键的现象上。
优秀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时观察目的非常明确,对实验的全部操作程序和应当看到的现象十分清楚,所以很少看书,便能独立地一边操作、一边观察,并随时做观察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因此每次实验都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也有不少学生观察目的不明确,计划不具体,所以观察效果很差。他们走进实验室,还不知道要做什么实验,不知道观察什么现象,更不知道如何通过实验操作来达到观察的目的。往往一边看着书,一边操作,看一步做一步,这种抓中药式的实验法,收效甚微。他们观察目的不明确,糊里糊涂地走进实验室,又糊里糊涂地走出实验室,这也正是他们学不好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重要原因。
(二)要有丰富的知识
观察能力强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而丰富的知识,又可以提高观察能力,捕捉到不易发现的重要现象,还能使观察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低级阶段。例如,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有一次经过太行山,看到许多蚌壳、海螺、大鹅卵石等东西,感到很奇怪,因为这些只有在海底和海滨才能存在。据此他作出判断:高高的太行山原来是远古时代的海滨。提出了华北平原是冲积平原的学说,建立了海陆变迁的理论。不知有多少人路过太行山,不知有多少人看到了同样的现象,可为什么没有沈括这样的发现呢?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有关的知识。而沈括却具有丰富的海洋知识,所以他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科学的联想。青霉素的发现者弗来明为人类做出重大的贡献,他曾谦虚地说:“我的唯一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其实,还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弗来明具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否则,就是观察到了,他也不会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