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中考写作文的十个原则之三——朴素
沈阳中考网:对文章来讲,朴素是应该毕生坚守的作风。之所以要毕生坚守,是因为朴素是文章最容易丧失的品质。炫丽的诱惑太强烈,用辞藻显耀才华的冲动时时困扰人心,随时都可能撇开朴素,扎进华而不实的漩涡。
一部文学史,基本上就是一个螺旋式的怪圈:前人朴素地取得成就,后辈华丽地走入死路。继而又有有识之士重新回到朴素的道路上取得新的成就,接着后来者又华丽地把新道路走死……如此往复,以至于今。
我们也不能说华丽的技法一无是处,在完善文章形式方面,它们有时也是功不可没的。比如南朝四声八病的粉饰雕琢,就对近体格律诗的产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些功绩都是在文学史三百年的跨度上总结出来的,在当时,对沈约等永明体诸公本人而言,毫无节制的粉饰雕琢适足以成为个人作品之类,他们得为齐梁浮靡的文风负全责。
一个初学者,纵然有意要为完善文章形式做出贡献,他恐怕也没有这个力量。更何况,他只是要学为己用,表情达意,叙事论理而已。他实在没有必要给形式主义的雕琢陪绑,以至于矫情害性,伤气销锋,毁掉自己的母语写作能力。
《论语·八佾》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夏问孔子:“‘有酒窝的脸笑得美妙啊,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动人啊,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啊。’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告诉他:“绘事后素。”
所谓绘事后素,就是说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再在上面画花卉。也就是说,笑得美,眼波动人,这些都是画上去的花卉,真正让人感到美,感到动人的是纯真善良的品质。如果笑容眼波后面有复杂的动机,那恐怕就是另一番情境意味了。
绘事后素,是绘画的常识。借用到文章上,也是一个道理。你可以在白纸上写出一篇文章,但你没法在涂抹得眼花缭乱的一张花纸上写出一篇文章。同样,你可以在一篇朴素的文章上润色修改,斟酌完善,但你没法在一篇花里胡哨的拼图上润色修改、斟酌完善。
所以,朴素的作风,对初学者来说,尤其重要。
可现如今作文写作的风气相当恶劣,人们对华而不实的小堆砌趋之若鹜,对矫揉造作的小清新爱不释手,却根本不了解文章的风骨、神采、气韵、声势,甚至也不了解描写与主题的最基本的一致性。
我曾经见过一篇初三的记叙文,写的是自己的沮丧和哀伤,但开篇却写了一大段春风白云鸟语花香,华丽得像是挪用的现成的描写套路。然后没有任何起承转合的过渡,就写到自己的沮丧和哀伤,他哪怕加上一句“这样的明媚天气也没能感染我,我心情依旧……”式的过渡,也可以勉强敷衍过去,但什么也没有,明媚的天气的套话之后,就是自己的沮丧。这就根本颠覆了描写与主题的一致性。
还有的学生总是想方设法要给自己的文章安放一个华丽的开头,据说作文选里的作文都有一个华丽的开头。但一个开头,应该是自己的头,至少是自己的头发,而不是别人的帽子,可以随便抢过来就扣在自己头上应景。退一万步说,就算一个作文开头只是一顶帽子,它至少也得合适才行,把海格的帽子扣在哈利波特的头上,只会挡住哈利波特的视线,让他摔跟头。
越是深入到母语写作教育的核心,就越发深切地感受到,朴素已经成为母语写作训练中的稀缺资源了。
我也曾劝过这样的学生,尽量让他们踏踏实实地回到朴素的作风上来,尽量让他们认识到朴素的力量,但有时候也收效甚微,有些学生宁愿相信作文选,也不敢相信朴素的才是优秀文章的保障。
最近就有一个惨痛的例子,我曾帮助一个孩子准备中考作文,努力让他相信,质朴合宜的开场胜过空洞华丽的开场,但
了考场上,他还是自己临时做了一个空洞华丽的开场,结果分数不大理想。这也算是中考备考中一个不太成功的事例吧?我想,我没有能力扭转这个浮躁浅薄的作文风气,我也只能随缘提携那些相信我的人,并建议那些狐疑的人:朴素就是文章的门径,撇开朴素,永无入门之望。[查看原帖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