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阅读兴趣的10个建议(上)
沈阳中考网:受朋友委托,将个人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一些心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算是一些切身而来的建议吧?
一、自己要有起码的阅读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如果想让孩子具备阅读习惯,父母首先就得有起码的阅读习惯,家里首先得有最基本的阅读氛围。
如果父母打麻将、看电视、侃大山、闹闲事,根本没有阅读的习惯,甚至从没有阅读的意愿。那纵然你使出浑身解数,你也不大可能让孩子建立阅读习惯。
孩子通常不看别人说什么,只看别人做什么。耳提面命地让孩子读书,不如让他亲眼目睹你用阅读来填补所有业余时间。身教永远胜于言传。更何况,如果你没有切身体验,你的所谓言传也都是些嘴把式,落不到实处的。
要想让孩子建立阅读习惯,你就先让自己具有阅读习惯,如果你还没有阅读习惯,那就和孩子一起来培养阅读习惯吧。
一同成长本身也是一种好习惯。
二、用书把孩子包围起来
要想养成阅读习惯,必须得有一个良好氛围,让孩子和书产生亲和力。
营造阅读氛围、建立亲和力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用书把孩子包围起来,让他触手可及到处都是书。
如果你量体裁衣、按需索书;如果你坚守着看一本买一本的精明;如果你的购书规模一直跟在孩子的“阅读兴趣”的屁股后面;如果觉得买来的书孩子没看过是不能忍受的浪费,那你的孩子怕是就很难养成阅读习惯。
不管他是不是能看,不管他是不是看得过来,都给他配上数目可观的藏书,让他的藏书量一直保持在他的阅读量的三倍上下的规模。让他只要安静下来,总能随手拿起一本从没看过的书。那他的阅读习惯,就会像天生的一样自然而然。
所以,最好能把吃穿的铺张挪一部分到藏书上来,毕竟,孩子正在迫切成长的不只是身体,还有思想和情感。
三、多读无用的书
不要短视地纠缠书的作用,好像读每一本书都立竿见影得得到相应的好处。
孩子一般都是在监护下成长的,他们自己不必为谋生扭曲自己,所以他们大可不必早早地沦陷在功利主义阅读的烂泥坑里。
对情感养成和思想成长来说,往往是那些看似“无用”的书,才最有效力。
那些“无用”的书之所以让人觉得是无用的,主要就是因为它们不提供知识和教条,它们只提供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还很害羞,一旦你开始有意追求之,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比如诵读诗词可以陶冶情操,但你得单纯地诵读诗词,才能陶冶情操。如果你诵读诗词的时候念念不忘陶冶情操,最后它就只能点缀你的情操,丝毫陶冶不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读闲书、读无用书才是真正的阅读。
一个人只有养成了读闲书、读无用书的习惯,才算是具备了真正靠得住的阅读习惯,他的阅读才会终生受益无穷。
四、一定要读经典
不要迁就孩子的理解力,不要量体裁衣,搞什么简易儿童读本,弄那些浅薄画册。
当然,在识字过程中,这些简易儿童读本和浅薄画册还是有些作用的。但它们充其量也就是个识字的垫脚石,若把它们混同于真正意义的阅读,就得不偿失了,久而久之,甚至会窒息真正的阅读体验。
阅读是读经典,读那些人类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读那些原滋原味的伟大作品。这里面要尽量排除那些半吊子中介,尽量直接和作者面对面。如果是译作,也要斟酌译者,不可马虎大意。
对一个孩子来说,读罗念生和王焕生翻译的《伊利亚特》,并不比读某个半吊子写手改写的“伊利亚特”更吃力。
读经典唯一的障碍是大家对经典的“敬畏”而不是经典本身。但阅读,本身就是要打破这种对经典敬而远之的“敬畏”,和经典面对面地交流。
所以拒绝缩水的二手货,直接面对经典,是事半功倍的阅读习惯,它不需要特殊的理解力,只需要必要的勇气。
五、尽量和孩子读同一本书
不能让孩子自己在阅读中埋头瞎撞,得尽量去引导他的情感方向,启发他的理解力。所以,和孩子读同一本书,是很必要的。
至少刚起步的时候,你得对孩子读的每本书都有较全面的了解。
你和孩子保持共同的阅读话题,是孩子建立兴趣、发展兴趣的最可靠的保障。
放下成年人的成见,走进孩子的阅读体验中,也是一种崭新的自我教育。华兹华斯说:“儿童是成人的父亲。”在引导孩子的情感方向、启发孩子的理解力的过程中,你自己的进步和收获可能比孩子还要大。
共同沐浴经典,算是你和孩子彼此间最宝贵的馈赠吧?[查看原帖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