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首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家长
带着孩子,和许久不见的朋友见面,朋友开口就问:“哟,这是你家小宝贝吧,这眼睛、这眉毛,简直跟你一模一样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简单、快速、便捷地判断亲子关系的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看孩子和父母的五官像不像,毕竟里面涉及到基因遗传问题,还是比较科学可靠的。
其实除了样貌,孩子的言行举止和养育他们的父母或者是其他人,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小区里,一个爸爸领着自己的孩子向另一个孩子的家长有礼貌地道歉,承认自己的孩子打了另一个小朋友是不对的,并请求原谅。
但道歉完毕,爸爸转过身去,立马就把自己的孩子胖揍一顿,还说:“你怎么能打别人呢?”
或许这件事例还不是特别普遍,但随手扔衣服这件事可能就发生在你和你的孩子身上。
妈妈:“不要把东西都扔到地上。”
小黛西:“可是你就是这么做的啊。”
妈妈:“有吗?什么时候啊?”
小黛西:“上周你去聚会前。”
妈妈:“我只是在试衣服而已。”
在家庭教育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言行一致,那么,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越是苦口婆心强调的东西,孩子做得往往越差,表现得越不好。
言行一致是家庭教育这一门理论里,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言行一致,或许就没有立场要求孩子了。
现在的很多父母下了班回家以后躺在床上,爸爸拿着一个手机在斗地主,妈妈拿着一个pad在看电视,而这时候却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做作业,你说天下哪有这么不公平的事呢,试想一下如果你回到家以后是爸爸拿着一本书在看书,妈妈拿着一个文件,在批文件,你想你的孩子会干什么呢,他会主动跟你要求到外面去看电视吗,不会这样的。
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也什么都不会。
但是,即便在他们还不会说话,不能自由行动的时候,他们也在观察这个世界,不断学习外界的行为模式,并且模仿。而他们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是谁?当然是每天和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母——也就是我们自己。
孩子身上大部分的习惯,其实都是从我们大人不经意的言传身教中学会的。
孩子是成人的镜子。既是面“照妖镜”,能照出我们华丽的袍子底下隐藏着的污渍;也是面“凸透镜”,能把我们的好习惯放大,得到外界的赞扬,譬如:爱干净、懂礼貌、爱学习,等等。
所以,下次若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不好的行为习惯时,先回忆下自己是不是在什么时候也做过类似的不良的举动。
如果有,就尽量先要求自己改正,给孩子树立“言传身教”的好榜样,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下改正坏习惯;或者以温和、平等、朋友的口吻直接告诉孩子,他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应该怎么做,要像谁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要采用积极的态度,既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当的地方,及时改正;也要避免一味地批评孩子,让他的头都低到衣服里去了,彼时可能是一个被训者,唯唯诺诺地答应着,但下次依然这样,没有做出任何改变。
?如果孩子喜欢埋怨,先反思下自己是否经常诉苦,抱怨
?如果孩子挑食,先反思下自己平时是不是只拣自己喜欢的菜吃
?如果孩子脾气不好,容易暴躁,先反思下自己是否易燃易爆炸
?如果孩子不尊重其他人,先反思下自己是不是经常对身边的人品头论足
?如果孩子喜欢大吼大叫,先反思下自己是否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大声嚷嚷,甚至是争吵
?如果孩子不喜欢看书,先反思下自己是否经常在刷剧、逛网页、打游戏
?如果孩子习惯于否定和狡辩,先反思下自己是否习惯于否认而不是承认错误
?如果孩子喜欢撒谎,先反思自己是否有答应孩子的事却没有做到
?如果孩子从来不会倾听,先反思下自己是否会经常打断别人说话,或者是聊天时心不在焉
?如果孩子经常攀比消费,先反思下自己是否经常羡慕身边的谁谁谁又买了名牌包包、豪房豪车
?如果孩子没有礼貌,先反思下自己是否“出口成脏”,很少说礼貌用语,或者言行中缺乏必要的尊重
…………
家庭是根基,每个人的人生积淀都首先源于家庭,每个人的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了家的烙印,孩子在外面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他(她)的家庭背景。
父母们打着“我们都是为你好”的旗号,一如既往,不知疲倦地要求孩子达到他们的期盼。但事实上,很多事情父母自己都没做到,又凭什么要求你的孩子做到呢?
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首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