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班质量参差不齐 沪仅五所经审批的国际部(2)
“国际班”也搞“应试竞赛”
交纳了昂贵的学费,不少家长期待能够提高“素质教育”,为孩子将来的就业与发展打下基础。然而,为了帮助学生参加“洋高考”,不少“国际班”也搞“应试竞赛”。有的因为师资不足,教学质量并不理想。
上海的张先生把儿子送到某知名高中“国际班”。到高二下学期,他发现儿子班里好多学生跑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上课,突击学习SAT。按照张先生给儿子的计划,高中第一年全力考托福,第二年拼会考,同时准备SAT,第三年,SAT1、SAT2和AP都要取得达标成绩。
为提高孩子的外语考试成绩,许多家长要求“国际班”从高一开始直接上托福、雅思培训课,以应付“洋高考”,因而这些孩子的“应试压力”不亚于普通高中学生。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国际班”近几年刚刚开办,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安排不协调,教学质量难以迅速提高。
小新的学校开了9门会考课程,但会考科目的学习贯穿高一、高二阶段,与托福、SAT等考试课程穿插进行。小新说,每个学期都要分出精力应对会考9门课、托福或者SAT的4门课。“从睁眼学到闭眼,感觉很累。”
据一些孩子家长反映,这所国际高中的部分语言老师是兼职的,学生上课的时间要根据老师的时间来确定。此外,老师更换也让孩子不适应等。今年5月,北京市某知名中学“国际班”因为大批更换老师,引发学生、家长的强烈不满。
受访教育专家认为,高中“国际班”本来是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探索,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它的“国际精英教育”等宣传,只能是一句空话(文中小新为化名)。
办学亟待规范,留学需要谨慎
“出国留学热带来的客观需求,是高中‘国际班’越办越多的主要原因,而审批和监管上的缺位,造成了蜂拥而上、良莠不齐。”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
牟利因素也不容忽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表示,由于财力不足,部分高中靠创收乃至高收费来解决经费来源,导致了“国际班”等高收费行为盛行。
专家建议,应该在加大对高中教育投入的基础上确保教育“公共事业”属性。中外合办的“国际班”应明确审批制度和权限,规定本土学生的招生比例;规范课程设置,明确中方和外方课程所占比例;应该在财务上公开透明。
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表示,高中“国际班”亟待规范,特别是示范性高中,更要控制开设“国际班”,避免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被少数家庭子女占用。
教育专家表示,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国际课程班时还是需量力而行。毕竟目前的国际课程班基本就是冲着出国留学而去的,但很多课程只是一张必须的“通行证”,而非能被国外高校尤其是优秀高校录取的“保证书”。如果最终孩子不能被国外高校录取,最终还是要参加国内高考,那在应试能力上肯定会与普通高中的孩子有不小的差距,因此风险也是比较高的。
“国际课程班”不应成为留学“预科班”
而面对高中引入“国际课程”热,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在11月份举行的第七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上曾明确表示,公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开设的“国际课程班”,不应成为留学国外的“预科班”、国外大学的“招生办”、留学中介的“广告牌”和教育产业化的新渠道。
他表示,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教育国际化,绝非留学预科化。尹后庆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重在对学生爱国精神、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国际素养的培养,还是要坚持基础为本,国际为用,真正理解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公办高中具有传承本国文化,为学生打好基础的重任,有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