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站 中考网-上海站

高中自主招生"软素质"走俏 如何"量化"评价遭质疑

2011-11-08 09:25:30冷默/杜佳雯

  上海中考网11月8日:这几年,一些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和高中学校在对外公布的自主招生政策中,加上了“软素质”要求,北京大学今年在《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首次提出“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荐”;而本市不少高中学校在“提前录取”招生方案中也明确列出,在同等情况下参加过“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的学生可以优先考虑。

  为此教育界人士指出,这种自招模式要求的改变突破了传统单一评价模式,逐渐走向多元化评价。一直以来,在各高校和高中自主招生政策中最强调的是有创新实践能力、各种联赛获奖等特殊才能,这种“硬素质”可以用奖状和成绩单来显示,而“软素质”,即综合素质走进高校和高中学校对参与自主招生学生的考量,则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不少家长十分欢迎和支持学校的这一做法,但发觉难以操作,这项“指标”没有衡量的标准,也没有奖状可以体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怎么用统一的评判标准来衡量。

  观点擂台:家长、学生犯难,“素质”指标如何量化

  在家长黄先生看来,综合素质难以成为高中自主招生政策可被考量的指标。首先,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的考生之间,乃至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考生之间,各方面素质及其发展状况并不一样,倘若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那么评定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就会产生较大的差异。

  其次,现在大学在录取时,主要还是看分数,虽然考生都有电子档案,对综合素质方面有简单的描述,但他们难以去录取一个分数低但综合素质评价高的学生,最多在同分同等级情况下,看看综合素质等。因为毕竟这项指标的真伪没法判断。但是,作为家长来说,还是希望能尽早地认识到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不要等到考试改革需要了再去想到培养。那种“应试”下的培养,也不是高校招生的目的。

  从高校自主招生向综合素质靠拢的种种现象表明,今后的教育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以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局面,对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网友担忧:好人好事,是否会引发“学雷锋”效应?

  近年来,一些中学生的好人好事被宣传后,为其被高中自主招生录取增加了筹码,火灾、地震中救人的少年,以及校门口搀扶老人的孩子……这些种种的优良品德的确值得高校在录取时优先考虑,但这是否会引起学生过度的将“学雷锋”程序化,而在这些品德的指标难以量化的情况下,高校和高中学校又该如何甄别、选择?

  部分高校的老师认为,综合素质的体现其实也可以在一些软性竞赛中看出端倪,即那些非学科综合能力竞赛,比如创新大赛、创业大赛、才艺竞赛、辩论赛、演讲赛、技能大赛等。这些竞赛可以反映出一名同学的综合素质情况,也受到高校的重视。

 

编辑推荐:

  经验心得:自主招生考试真不用复习吗?

  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体现在高中自主招生中?

  2010年上海提前预录取自主招生面试集锦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热点专题 更多
进入热点专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