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生作业不敢“留白” 羁绊创新教育
“做8道题就可以了,但很多教师不放心,要学生做10道题,甚至希望布置12道题,唯恐不能把学生的时间都填满,不敢‘留白’!”在近日于市西中学举办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实验项目专场研讨中,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阻碍创新教育的这一现状。
在整个研讨会中,记者见到的一幕为这一批评提供了依据——在与会专家剖析创新教育要点、难点的两个小时中,一位教师手握红笔,一边抽空看看正在台上发言的领导、专家,记录下他们对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思考要点,一边忙着埋头批改七八本装订好的语文试卷。
这位观摩创新教育课教师手中那一大叠试卷,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如今普遍存在的教师对学生“过度操练”的状况,而“过度操练”恰恰是当前学校难以减负、难以给学生更多创新空间的症结所在。
“多年的应试教育,已经将一些教师培养成‘填鸭好手’。”在华东师范大学为60周年校庆举办的论坛上,一些专家就创新教育展开的讨论中也有类似观点。论坛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专门提到华东师大老数学家张奠宙对教师呆板教学方式的批评。据张奠宙说,近年来一次高考数学卷题量由24题调整为22题,就在中学数学教师圈内引起很大波动,部分教师质疑这样的变动太过突然,让考生无所适从。还有一次,高考的最后一道题由以往的几何题调整为其他类型试题,也有教师表示不满,认为高考命题过于随意,“今后数学没法教了”!
上海市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专家组组长顾志跃就此指出,要改变教师这种疲于应试的“强迫”状态,需要帮助教师重塑教学自信。“只有通过对学习效果的精确评估,才能让教师有‘减负’底气,才能为学生腾出更多创新空间。”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亦表示,寻求教学效果的定量评价将是上海教育进一步精细化所必须作的研究。
据了解,上海目前正在大力推动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这既是为了完成自身承担的国家教育改革试点任务,也矢志于改变当前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中学教育生态。市西中学的研讨过后,紧接着,该项目的中期小结又在卢湾高级中学举行。由于被寄予革新中学教育面貌的厚望,该项目也被一些专家称为“希望工程”。
据市西中学校长顾正卿介绍,为了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以学生独立体验见长的教学模式,造就一大批有创新自觉意识的学生,该校还压缩了基础课的比例。目前已经将语、数、外等基础性课程的比例逐步压缩,从原先占全部课程的90%下降至高一占66%和高二占61%。
记者注意到,随着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创新教育所需要的硬件配置在一些学校已经基本实现。在市西中学,一系列小规模、增配实验和手工操作设施、装修各具风格的“创新实验室”已经正式投入使用。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教育行政部门、校长进一步坚定变革现有教育模式的决心,进一步加强改革与投入的力度,教师缺乏教学自信对创新教育的阻碍作用将愈发凸显。如果通过更为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手段能解决教师的“应试之忧”——毕竟当前学校主要还是依据学生成绩考核教师——重塑他们的教学自信,那么就能让教师自觉放弃“过度操练”,在创新教育研讨会上埋头阅卷的那一幕自然也就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