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站 中考网-上海站

中考试卷:考题"死板"恰因迁就教学现状

2011-08-15 09:09:49樊丽萍

  “今年的中考语文卷争议不小。”招考尘埃落定,关于试卷的反思便开始了。一位参与评卷的专家告诉记者,日前在华东师大举行的第五届中考研讨会上,出席的都是执掌中学语文命题和阅卷大权的专家,而从会上传出的“争议”话题,透露出中学语文教学和改革之难。

  出个标准答案,有多难

  外界很少有人知道,今年中考语文卷的现代文阅读部分有一道试题,由于标准答案在阅卷老师中引起较大争议,答案最后被修改了。

  这篇现代文题为《龙眼与伞》,是作家迟子建的作品。

  迟子建在文中写道,去年她在故乡写作《额尔古纳河右岸》,正写得如醉如痴时,妈妈来电说已在楼下,因天下雪而来送伞。由于创作兴致被打断,作家不高兴地挂了母亲的电话。沉浸在小说中的她也对室外降临的春雪毫无知觉。“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回家后,作家因挂电话一事给母亲道歉,“她(母亲)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

  考学生的问题是: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什么?

  最初的标准答案是“为女儿理解自己并道歉而欣慰”。这道标值为3分的阅读题,得分关键点是“欣慰”。

  但很多老师表示异议:当作家挂电话时,“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几句暗示着妈妈当时可能就流泪了,那时候她是感到“委屈”;第二次再“抹眼泪”,可能是一种更复杂的情感——到底是不是“欣慰”呢?

  为了争出一个能服众的答案,有阅卷组的专家甚至发动调研,向身边一些已经做母亲的人请教“抹眼泪”背后的情感表达。

  “有的母亲说,第二次抹眼泪肯定是出于欣慰,因为孩子来道歉了;但也有母亲说,孩子不道歉还好,一道歉,自己反而会更觉得委屈。”莫衷一是的回答,让阅卷组只好拟定了一个“妥协”的标准答案:学生答“欣慰”给分,答“委屈并感到欣慰”也给分,但只答“委屈”不予给分。

  有专家就此发出评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很容易在解读和做答案的过程中被浅薄、被扭曲了。”

  出一份试卷,有多难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这几年被“批”得厉害。一位专家向记者叹苦经:捆绑在命题者身上的“镣铐”实在太多。

  “命题的大忌是出现‘重题’。”这位教授告诉记者,虽然就文学作品而言,名家名篇更值得老师们带领学生去品读,但命题者一般不敢轻易在“经典名篇”上出题,因为名篇太容易被押中题。

  “一份考卷无论出得多好,一旦被指重题,命题者的压力就大了。”这位教授顺便提及今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的“重题门”事件。

  今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被指和“‘恒源祥文学之星’第六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昂立新课程·新知杯’”上海网络赛区初中组的第27题、高中组的第28题几乎一样。

  “一旦出现重题,对学生的心理冲击很大。”一场重要考试的题目,如果A同学以前做过,B同学没做过,B同学第一反应就是自己吃亏了,继而会认为如此考试不公平。

  记者在采访中还得知,为了降低对学生的另一种心理冲击,今年中考语文的命题专家修改了迟子建文章中的个别表述。

  在《龙眼与伞》中,作家写到了另一个人物,即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她(刘世文)对我说,十几年前,她的儿子在沈阳得了重病,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让她赶快去沈阳。”而在迟子建的原文中,刘老师的儿子其实已经离世。

  “做这个修改,就是担心有些学生在考场看这篇文章会受不了、哭出来,影响考试情绪。”说到这里,这位专家不得不苦笑。

  试卷变脸,有多难

  在大学里,对中学语文教学持批评态度的学者不少:“题目很‘死’,答案很‘荒谬’,结果就是把学生的思想、灵感都给抹灭了。”甚至中考语文卷的考题数都只能卡在“27道”这个数量上,而不能出20题或者30甚至40题。

  但每每有“创新”的意见提出,处于教学一线的中学老师都会集体反对:题目说变就变,还怎么教?因为应试答题有技巧成分,需长期反复操练。

  “很多人认为,是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太大,考什么就教什么,捆绑了中学的语文教学。而事实上,中学的教学也在捆绑考试。”有专家认为,考试题目“不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是过于迁就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结果。

  若是说到破题,必然意味着改变甚至颠覆现行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听起来难度更大。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热点专题 更多
进入热点专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