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压力太大,减负难以撼动"三座大山"
“我们的书包太重了,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多睡会儿?”在十七大期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12岁的小记者这样问教育部部长周济。减负,这个老生常谈的沉重话题,又这样被无忌的童言生动地引入公众视线。从200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通知开始,到2004年教育部提出新形势下减负的“五坚持、五不准”,教育行政部门这些年从上到下对减负可谓“三令五申”。可减负提了多年,为何书包越来越重、脊柱越压越弯、近视儿童越来越多?切实减轻课业负担,究竟该从哪里入手?近来,本报接到多宗读者提供的例子,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孩子的课业负担很重。
一线中学老师说:减负难以撼动的三座大山
在采访中,一位一线的中学教师愿意很真实地说出自己对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看法,为了尊重并保护当事人,所以在此隐去学校和姓名。
NO1:考试压力不可避免
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真的很重。就拿考试来说吧,这个新学期福州市推出一项名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课题研究,全市近20所公立初中参与其中,参加的学校每月统考一次,初一年段考语数英三门、初二年段增加物理和化学科,“月考”由市里统一命题,通过学生在试卷中的得分情况,老师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
这项教改的本意是好的,但由于这是全市统一命题的“月考”,一些学校会特别看重这个考试成绩,老师和学校之间也会私下打听消息进行比较。而且有些初中已经有本校组织的“月考”、“单元小测”等名目繁多的考试,平均下来学生每周都要应付不同学科的测试,一些学习跟不上进度的孩子感觉压力特别大。既然是考试,就会有竞争和比较,老师所面临的压力也无可避免,为了考好成绩,每位任课老师都想增加课时、布置大量的练习,加强重复训练,无形中就把考试的压力转嫁给学生。
NO2:课时不足课后来补
虽然现在中考只有语、数、英三门算总分,其他学科实行等级制,但理、化、生、史、地、政这些学科仍然要统一结业考试,有些学科的等级还作为报考普高一类校的参考依据,这些学科的结业考试相当于“小中考”。
为了保证课时,老师们把能够利用的课都用上了。许多中学的音乐、美术、体锻课从初二开始就受到排挤,到了初三更是直接从课程表上“抹去”,有时候就连班会课也是草草讲上10分钟,剩下的时间用来讲评试卷习题。这一届初三学生中考还要面临体育考试,体育课时至少要保证两节,其他课程塞不下,有的只好挪到周六再上,星期天再用半天来培优补差。
NO3:教材太难负荷过重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的难度拔高了一大截。以英语学科为例,接受采访的这位老师说,《考试大纲》要求中学阶段掌握1500~1600个词汇量,但这一届初三学生使用的“仁爱版”英语教材涉及的词汇量远远超过《大纲》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对哪些词汇必须掌握、哪些不用掌握操作起来很有难度。一方面出于对考试命题的不放心,希望学生尽量多地识记生词;另一方面前面的词汇不掌握,也影响后面课文的阅读理解。所以,绝大多数老师会要求学生大量识记,有的甚至要求学生每篇文章都要背诵。
结果:中考压力前移到小学
“虽然初中的英语教学是从零起点开始的,但教学的跨度很大,比如开学第一周还在教字母‘ABC’,第二周已经开始讲‘一般现在时’了。”这位教师说,由此带来的间接影响是,中考的压力开始前移到小学阶段,许多小学高年级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进行强化训练,希望能提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