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古诗词赏析(2)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深幽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万籁俱寂,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4.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二)《登岳阳楼》{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赏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4.这首诗是如何来写景的?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2分)
这首诗是三四句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像。写出了洞庭湖壮阔和气势恢弘的特点。(评分标准:2分,写景和特点各1分,意对即可。)
5.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2分)
与亲朋失去联系,而且自己年老多病,孤单寂寞;更重要的是国家风雨飘摇,天下到处兵荒马乱。是个人的颠沛流离和国家的动荡不安促使着诗人"凭轩涕泗流"。
(评分标准: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
(十一)《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品析词中"更著"和"开"的作用。
答:"更著"二字力重千钧,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开"形容尽管环境是如此恶劣,对梅花的压力是如此之大,但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2.比较此词与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答:共同之处。其一,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其二,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其三,都赞了梅花的高尚品格。不同之处。其一,词中的梅花形象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其二,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一样。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积极乐观、充满信心,陆游的词低沉孤高。
(十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3.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4.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6.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7.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
8."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比喻、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9.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
10."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11.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苍凉沉郁的思想。
1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情感。
(十四)《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根据此诗写出四种具有西北高原特色的自然景物归雁、大漠、长河、落日。
2.诗句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都用得逼真传神,试言其妙处。
答:"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一个"直"字写出了大漠辽阔无边,狼烟笔直地冲向天空的壮观景色;"圆"字表现出日与长河相映成趣,给人以温润之美。)
3.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属国过居延"指"过居延属国"。))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左右字内)答:大漠"的"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孤"是写其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惟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苍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6.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7.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这首诗,作者重在写景。"归雁入胡天"即通过抓住景物特征,点明出塞的季节是春天。
9.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本诗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8.全诗叙述了诗人出示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
(十五)《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前四句从传说入笔,思接千载,心生遐想,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
B.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满目盛景引起难禁的乡愁,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
C.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D.这首诗意境开阔,沟通古今,情景交融,十分感人,然而艺术夸张使人想当然地心入其境,怅然生情,竟至于以假乱真,显然过分。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李白登上黄鹤楼,曾自愧不如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请你说说《黄鹤楼》这首诗好在哪里。
答:①抒发了对千年名楼黄鹤一去不返的怅惘之情,激起人们的共鸣。②前四句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后四句展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优美感人。③诗篇交替出现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弘;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