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站 中考网-南京站

七年级古诗词赏析(1)

2011-12-20 12:41:32佚名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4、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5、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案要点: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他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2.这是一首借物兴感的怀古咏史之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议论,寓吊古之意抒发自己的感慨。

  3.假设东风不与周郎以方便,其结果是铜雀春深锁二乔。

  4.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哲理?偶然的机遇对历史变迁的重大影响。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7.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8.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9.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10.《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11.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此小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的“浸”字既写出溪水清浅透明,又突出了兰草伸出水面向上生长的勃勃生机。

  2.这首词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溪边长着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暮雨子规啼。

  下阙抒情,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暗写了诗人望月,从哪里可看出?

  诗题是“望月”,但诗人不直接描写天上这轮圆月,而是描写庭院里地白如霜,树上栖鸦清楚可见。因为这“地”“树”“鸦”全是明月照耀的对象,故不写月,但朗朗的圆月宛然在目,这种暗扣诗题的写法,就是诗歌评论家所说的“以实写虚、以实涵虚”,手法独特,有韵味。

  2.“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设问,道出作者怎样的情思?

  诗的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不具体引出“秋思”的人家,却用发问的口吻,去叩击读者的心扉,让读者就不同的遭遇,抒发各自的情怀,这种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诗的容量更广。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关心世间生离死别人家的疾苦,在此流露出无限同情的爱心。此句立意精巧、出语高妙。

  3.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4.赏析可从其语言、意境、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

  语言:“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意境:前两句营造了“地白”、“栖鸦”、“冷露”、“湿花”这样一个幽静而悠远的意境,寒意丝丝。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主题:全诗起承转合,浑然天成,吟出了诗人的感秋之意、怀人之情,思绪绵绵。然后通过委婉的问句表达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在望月的,:“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5.阅读《静夜思》赏析,并模仿它来说说你喜欢的咏月诗词和喜欢的理由,可从其语言内涵、意境等方面入手分析。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色,给人一种朦胧美。我也爱这首诗的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1)“地白”的意思是_____。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________最接近。

  (2)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

  (3)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1)、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呈现白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2)、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会落在谁家?3)、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蕴藉。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选择。

  1、对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天街指京城的街道))

  A.“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

  B.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

  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D)

  A.“润如酥”写出小雨润滑的特点,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上,又湿润着春草,仿佛悄悄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B.“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抓住早春时节早作打算。

  C.前两句写早春景色以“小雨”、“草色”为描写对象,小雨湿润小草,而小草使小雨更亮、更湿润,两者相得益彰。

  D.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作者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

  E.全诗用口语化的语言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二、按要求默写。

  1、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中任选两个对象,各写出一句咏叹它们的古代诗句。

  示例:春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

  春:。

  2、诗人韩愈像一位高明的画家,手中虽没有彩笔,却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两句诗想象地描绘了雨后春草初生的色彩,让我们懂得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妙笔生花。

  3、写出古诗词中一个完整的比喻句。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三、赏析。

  1、这首诗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哪些?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雨、草色(答“烟柳”不对)。这首诗细腻真切地描绘出早春特有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2、试分析加点词好在哪里。

  (1)草色遥看近却无。“近却无”表现了诗人独到的观察体验。早春时节春草初生,娇嫩细小、零零星星,远看一片碧绿近看却又似有若无,“近却无”三字将初春小草的特点细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2)绝胜烟柳满皇都“绝胜”一词是“远远超过”之意。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景色作对比,着力赞美早春之美,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4、这首诗写出了春雨细小、滋润,的特点;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用比喻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5、诗的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早春景色之美。

  6、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爱。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杜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①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②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这首诗写秋景秋情,你觉得它们表达怎样一种感情?明快乐观的感情。

  2.展开想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情景是怎样的?请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在碧蓝碧蓝的天空上,一行仙鹤冲天而上,这时诗人仰望天空,不由诗情澎湃,仿佛也随着那仙鹤悠悠然直上碧霄。

  3.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4.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5.“晴空一鹤”这一意象表明什么?、(2分)乐观明快豪迈高远的心境。说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均给2分

  答:

  6.这首诗为古代咏秋别具新意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2分)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惯例,表达颂秋的情意。说明:意近即可给2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听到,“左迁”的意思是贬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春末夏初,又渲染了离恨伤感的气氛。

  3.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因构思奇特、感情深沉而流传千古。请作简要的分析。

  诗人通过丰富而巧妙的艺术想象,将月亮赋予人的情感色彩,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诚挚的情谊。

  5.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6.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7.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热点策划 更多
进入热点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