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站 中考网-南京站

2011年南京市栖霞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2011-06-09 15:13:13https://files.eduuu.com/ohr/2011/06/09/151138_4df0722a687c9.zip

2011年南京中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卷纸上。

 

一(23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烟笼寒水月笼沙,      ▲    。(杜牧《泊秦淮》)

(2)        ▲        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3)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    ,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5)白头吊古风霜里,       ▲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6)      ▲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7)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8)      ▲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9)斯是陋室,        ▲        。(刘禹锡《陋室铭》)

(10)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为政》)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泯灭(mǐn)    狩猎(shǒu)    苦心孤诣(yì)

B.默契(qiè)    炽痛(chì)     孜孜不倦(zī)

   C.殷红(yān)    佳肴(yáo)     惟妙惟肖(xiào)

   D.绮丽(qí)     静谧(mì)      玲珑剔透(tī)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烦燥    愧怍    旁征博引

B.姊妹    荫蔽    心旷神怡

C.嘻戏    踉跄    更胜一畴

D.清洌    沧茫    重峦叠嶂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从上世纪60年代直至现在,雷锋精神一直在大庭广众的心中传扬。

B.广东队在2011年CBA总决赛中成功卫冕,他们坚信下赛季也一定能重蹈覆辙。

C.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有160层,总高828米,真可谓通宵达旦。

D.选手们使出浑身解数,他们并不奢求取得多好的名次,但求在舞台上展示自己。

5.下面是两幅名著插图,请认真读图,按要求填空。(3分)

 

                      (A)                               (B)

   (1)插图A反映了《童年》中的一幕生活场景   ▲   ,这一场景使图中的孩子  ▲  饱受惊吓。(2分)

   (2)插图B中的人力车夫是名著《  ▲  》中主人公。(1分)

6.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问题。(4分)

标题:        ▲       

2011年5月19日,南京2014青奥会的会徽由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在宁正式发布。当晚,南京隆重举行了主题为“青春南京”的会徽发布仪式。仪式上播放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视频致辞。 

为创造一个独特精致、内涵丰富、别具一格的青奥会会徽,南京青奥会组委会自去年起面向全球征集会徽设计作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共收到国内外应征作品4000多件。经过多轮专家评审和修改完善,最终决定选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率领的团队设计的方案并将此方案提交给国际奥委会审批。国际奥委会对南京青奥会会徽给予了很高评价,正式同意这一方案。

(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                          

(2)右图是南京青奥会会徽。其中最上方第一个“n”和最后一个

“n”均设计为洞开的城门形状,揣摩设计者这样设计的意图

有哪些。(2分)

                                  ▲                        

二(44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 完成7~11题。(16分)

【古诗阅读】

7.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①蓝:蓼蓝。一种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1)作者在这首词中用一个“”字来直接赞美江南。(1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春来江水绿如蓝”。(3分)

                                        ▲                                        

【古文阅读】

李允则守雄州

沈括

李允则守雄州。北门外民居极多,城中地窄,欲展北城,而以辽人通好,恐其生事。门外旧有东岳行宫,允则以银为大香炉,陈于庙中,故不设备。一日,银炉为盗所攘,乃大出募赏,所在张榜,捕贼甚急。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筑墙围之,其实展北城也,不逾旬而就,虏人亦不怪之。则今雄州北关城是也。

大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时人有语云:“用得着,敌人休;用不着,自家羞。”斯言诚然。

〖注释〗①选自《梦溪笔谈》。李允则,宋初人,历任沧州、雄州知州。雄州,今河北雄县。②展:扩展。③以辽人通好:当时雄州接近北方边境,北临辽国,其时宋与辽交好,边境无事。④东岳行宫:东岳庙,即为泰山神在外地建的庙。⑤攘:窃取。⑥课夫:征集民工。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不逾旬而就(  ▲  )              (2)虏人亦不怪之(  ▲  )

(3)时人有语云(  ▲  )              (4)斯言诚然(  ▲  )

9.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不逾旬而就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恐其生事           其真无马邪(《马说》)

C.以银为大香炉       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

D.久之不获         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陈于庙中,故不设备。

                                        ▲                                        

 (2)银炉为盗所攘,乃大出募赏。

                                        ▲                                        

11.李允则守雄州巧妙“欺敌”,成就“奇功”,这里的“奇功”指的是“”;而敌  人之所以被“欺”,则是因为李允则为“筑墙”找了一个正当的理由:    ▲    。(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6题。(14分)

囤积食盐,有必要吗

①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件后,有一种流言:日本核泄漏会导致海水污染,以后的海盐都不能吃了。剩余的安全食盐有限,大家赶快去超市抢购吧。

②日本核泄漏真的会影响中国的食盐安全吗?

③我们可以先看看以往核泄漏事故造成的影响。经调查,前苏联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事件造成的核污染对周边湖泊的影响较大。因为湖泊是封闭水体,受到的污染最为严重。不过河流、海洋受到的污染相对较轻。俄罗斯科学院比较了1990~1992年几个核污染地区淡水鱼肌肉组织中的污染物铯137含量,发现不同河流和湖泊中鱼肌肉组织中富集的铯137量与水中的钾含量是呈反比的。在正常情况下,全世界淡水鱼肌肉组织中铯137的含量大约是200~1000贝可/千克(一种计量单位),而海鱼中这个量只有0.4~3.3贝可/千克。海水中高含量的钾是让铯137难以富集的原因。

④而另一种污染物碘131的半衰期仅8天,即使它会造成较大范围的污染,也会在短时间内(大概三四个半衰期,约一个月的时间)衰减到安全程度。

⑤再具体看福岛核泄漏对我国沿海有无影响。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根据洋流特征分析,日本东部外海海流为偏东至东北流向。放射性污染物将随洋流向东北方向的北太平洋区域移动,对我国沿海没有影响。

⑥由此看来,我国沿海海水受到严重污染的可能性非常低。话说回来,即使这种情况发生,我们也不会到“无盐可食”的地步,因为海盐并非食盐的唯一来源。

⑦我国的盐业早就从建国初的以海盐为主发展到海盐、井矿盐、湖盐协调并进的状态。海盐的比重在逐年下降。据2010年上半年的资料显示,我国原盐结构中海盐所占比例已经不到一半。井矿盐最多占46.5%,海盐占42.79%,湖盐占11.16%。内陆地区所产的盐都是井矿盐、湖盐。

⑧此外,我国的盐矿资源丰富,现已查明的氯化钠储量大于100亿吨的盐矿床就有10余个。我国也是湖盐矿产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有大量的盐矿资源等待开发。

⑨作为一种战略储备物资,我国各省区市都有大量仓点分储储备盐。近日,中盐总公司也发布消息称,目前食盐储备充足,没有必要盲目抢购囤积。中盐总公司也已紧急通知各地盐业公司启动应急机制,确保食盐供给。

⑩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囤盐真的没有必要。

(文章选自网络,有删改)

1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我国沿海海水受到严重污染的可能性非常低”?(3分)

                                        ▲                                         

13.第④段中加点的“仅”如果换成“长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                                        

14.第⑦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说明作用?(3分)

                                        ▲                                        

1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3分)

A.与湖泊相比,河流与海洋受到的核污染相对较轻,两者受污染程度是相同的。

B.淡水鱼肌肉组织中铯137含量比海鱼高是因为淡水中钾的含量比海水低。

C.本文提到的核辐射污染物主要是铯137和碘131。

D.第⑥段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6.如果将来福岛核泄露情况加剧,海水真的受到了污染,你的家人又要去囤盐,你如何运用本文获知的信息劝他理性购盐?(3分)

                                        ▲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14分)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决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    ▲       ▲    ……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⑧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⑨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17.对本文内容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首先以黄山松的分布和山上有名气的松树作铺垫,把读者视点引向“黄山绝壁松”。

B.描写绝壁松生长环境情状,突显绝壁松的顽强生命力并引出对其原因的思考。

C.通过对绝壁松浩荡博大的生命境界和伤残形态的细节描写来展示它独特的缺撼美。

D.最后以盛赞黄山绝壁松为“黄山的灵魂”来结束全文,呼应开头,突出黄山绝壁松的品格和精神。

18.本文写的是黄山绝壁松,第⑥段为何花费笔墨写山谷中的松树?(3分)

                                        ▲                                        

19.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                                        

20.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在第⑦段横线处续写两种人。(2分)

                   ▲                               ▲               ……

21.文中的黄山绝壁松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3分)

                                        ▲                                        

三(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后面的要求写作。(50分)

一只十分勤奋的蚂蚁,有一天误入了一根折断的牛角中。

    蚂蚁很小。弯弯的牛角,在它看来就像是一条极其阔的隧道。谁料,脚下的路却越走越窄,最后到了牛角尖竟无路可走。为此,蚂蚁不得不停下来认真思考。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它决心掉过头来,重新开始。

    这一回,它由牛角尖向牛角口进发,结果它惊喜地发现,道路越走越宽广,而且步出牛角。天蓝盈盈的,极其高远;地绿茵茵的,宛如绿浪滚滚的大海。一时间,它觉得海阔天空。

    要求:根据材料寓意,以“不钻牛角尖”为题,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书写(3分)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热点策划 更多
进入热点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