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解读之《桃花源记》(2)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重点字句】
[缘]沿着,顺着。芳]香花。[落英]落花。[缤纷]繁多样子。[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垂髫]指老人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叹惋]感叹惊讶。[延]邀请。[语(y)]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中考试题】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