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站 中考网-宁波站

2016年宁波市中考语文命题意图(2)

2016-06-13 11:13:44水暖暖

  近年来,SOLO分类理论的评分机制对语文教学评价影响蛮大,它对学生解决问题时所达到的思维水平能由从低到高的五个基本结构进行等级性的划分。由这一理论所衍生的层级评分能立体地呈现学生的解答过程方法和思维差异,与采点评分有着本质的差异,卷中的第9题“你觉得国王找到了衬衫吗,请联系全文,具体谈谈你的理解”就是典型的层级给分,从在“找到”与“未找到”的答案中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这篇童话,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字理解表达能力也就伯仲分明了。

  运用PISA和层级评分这些先进的理念,意在引导教师解放思想,回归语文教学本质,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工作,切实改变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形态,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注重过程方法考查,甄别思维水平差异

  SOLO分类理论和PISA理念有一个共同特点,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得出的结论,更要关注学生产生这些结论的思维过程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判断推理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在命制题目的时候,我们特别注重过程方法与思维水平的考查。像第12题“议论性文字要求具有说服力,请选择一位同学的发言,分析他是如何做到的。”考查学生答题的过程与方法意图就非常明显。而第7题是这样问学生的:“你觉得哪种译文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的特点?请说明理由。”学生回答的时候,至少要有三个步骤:童话的语言特点——两种译法的差异——基于差异做出判断,过程与方法在这样的题目中就能很好的得到体现。第15题则一改往常直接检测文言字词的方式,需要学生转个弯,不直接考查词义,而是在字词理解基础上考查语段内容的理解。既关注过程又关注思维品质的命题思想同样体现在第6、12、13题中,这些题目有个共同的特点:举重若轻,看似轻巧的题目实际隐含了解答过程方法和思维层次的有效检测。

  5、调动阅读生活体验,导引写作本质回归

  作文的原本意义是对客观生活的呈现与思考,在字里行间应该能看到丰富多彩的生活、鲜活的生命和应有的精神折射。中考作文题目的命制要充分考虑到作文的普适性和柔韧性,所谓的普适性就是希望所有的考生看到所给的题目都能迅速调动自己的阅读与生活体验,从中找到合适的题材进行诠释与演绎,这也是公平性的体现;所谓柔韧性就是所给的题目要有较强张力和区分度,从取材到立意,不至于只有一个很小的区间,给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但是并不影响文字表达水平高低的甄别。今年的作文题目“亮”几乎是素颜出镜,没有导引性的文字,只有客观的词义解释,让学生在没有过多干扰的情况下根据词义的解释,勾连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做出选择。“亮”对于学生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一个词语了,可以从“亮光”“响亮”等本义的具象层面再现一个和“亮”有关的故事,可以从“照亮”“亮相”等引申和比喻的抽象层面描写一段生活体验;当然也可以在生活呈现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与见解,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总而言之,这个题目的导向功能非常明确,就教学而言,要追本溯源地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还原作文的本义;就考查而言,题目的命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每一个同学都能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都有东西好写;但是在兼顾到公平性的同时,还要兼具充分的甄别功能,能最大程度地检测出学生的作文水平。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热点策划 更多
进入热点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