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模拟试卷及答案(一模)
2012年高中招生模拟考试
语 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和班级。
3.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4.考试结束后,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卷。
试题卷
一(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枯涸(hé) 宽恕(shù) 忍俊不禁(jìn)
B.蓦然(mù) 悲怆(chuàng) 叱咤风云(zhà)
C.蹒跚(pán) 匀称(chèn) 鳞次栉比(zhì)
D.朔方(shuò) 哂笑(xī) 吹毛求疵(cī)
2.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头衔 畅谈 赅人听闻 问心无愧
B.仰慕 屏嶂 相得益彰 变幻多姿
C.迁徙 接济 五彩斑斓 孤漏寡闻
D.凌驾 骄奢 味同嚼蜡 通宵达旦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当今社会迅猛发展,沧海桑田不经意间就有了亭台楼宇,江河天堑一眨眼就桥梁横卧。
B.两年前就确定小区门口要建一条马路,可是居民们望眼欲穿,如今连路的影子还没见。
C.巴黎这座城市,将古典的韵味和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D.舞台上两位艺术家一箫一琴,配合得天衣无缝,观众在这经典乐曲里如痴如醉。
4.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穿过库尔勒,沿着沙漠公路,走进塔里木胡杨林。路边,在高高低低的沙丘上,耸立着远远近近的胡杨。 。进入树林深处,人便激动地无法控制,心在颤栗:惊骇,苍凉,绝望,恐惧,极具赤裸感的犀利,足以击碎任何一个人的虚伪,乃至自尊。
①树的内里无年轮,树的外表呈无规则纵裂沟纹,裂痕深如壑,看上一眼,血就热起来。
②据说,沙丘最能体现胡杨的风范,也最能反映胡杨与沙漠的共存关系。
③胡杨用每一片金黄的叶子,展示着人间秋色,守望着大漠黄沙。
④为了抗干旱,挡风沙,耐盐碱,胡杨的根系异常发达,可深入地下二十米,方圆一百米以上。
A.②③④① B.③②④① C.②④①③ D.③①②④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觉得国学都是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位成都市民告诉记者说:“听了谢教授的讲座,才发现它其实就在生活中,它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
B.京剧被称作“东方歌剧”,是因为它和歌剧都集多种形式于一体,样式上极为类似;同时,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它们都获得了经典性地位。
C.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
D.第二代无绳电话采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个人便携式电话、和个人接入通信系统……具有双向互呼和越区切换性能。
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只选做三小题)(3分)
①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②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④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都有错误,请修改。(3分)
①唐代文学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②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葛朗台”这一著名的吝啬鬼形象。
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都选自现代作家鲁迅的散文作品集《呐喊》。
8.下列句子都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①上海交响乐迷中近六成的人士收入并不丰厚,难以承受百元以上甚至数百元的高价票。
②金融危机时期,一系列我国出台的产业振兴举措,是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③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
9.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最近在4号机组西侧一块约200平方米的地面喷洒一种特殊树脂。这种黏稠的树脂加水稀释后,用喷雾器喷洒到地面,半天左右就会使土壤颗粒粘结在一起,即使下雨和刮风也不会失效。
据了解,这一行为是“东电”为应对日本核泄漏采取的尝试性措施。该公司人员介绍,这种树脂并不能屏蔽放射线,但是它能阻止因核泄漏产生的放射性粉尘随风扩散。为了标明作业范围以验证树脂的效果,喷洒前树脂中特别加入了绿色添加剂。如果经过这一试喷,树脂被证明有效,“东电”准备在未来两周再喷洒6万升树脂。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补写一段话,要求语意明确,语言得体。(3分)
将要放学时,班主任找到黄丽同学,告诉她今天中午妈妈突然发病晕倒,不省人事,而爸爸又出差在外,于是众邻热心帮助,将妈妈及时送进了医院。黄丽回家后对帮忙的王大婶说:“ ”
二(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8题。
(一)
母亲石
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歇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基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好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些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我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小时后父亲送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沿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八十,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
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