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志愿录取 几家欢喜几家愁
今天是广州中考录取的第一天,家长、学生有人欢喜有人忧。超常发挥、填对志愿的,欢天喜地;发挥失常、志愿填错的,要么掏钱择校,要么落到相对次一等的学校就读,不免愁云密布。在借此机会,说一说平行志愿。
每当此时,掏了数万“冤枉钱”,或者孩子被录到不理想学校的家长们,暗怨孩子不争气之余,对采取“志愿优先,从高分到低分”的传统志愿也颇多微词,如果中考也像高考录取,采取平行志愿——每个考生可填报多个并列学校,增加录取机会,降低了填报志愿的风险,岂不善哉?
为什么中考不能实行平行志愿?据说,有关方面出乎两方面的顾虑,一方面,平行志愿使高分学生集中在一两所名校,导致竞争激烈,学生压力加大,并拉大校际间生源质量差距,形成牛校更牛、弱校更弱的分化格局;另一方面,与名校人满为患、资源不足相比,其他学校的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闲置”状态,“吃不饱”导致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站在效率的角度,这也许没错,通过僵化的机制,硬把成绩拔尖的学生比较平均地分布到各类学校去,从而相对拉平校际间的教育质量;站在公平的角度,这种方式未免过于简单、粗鲁。因为志愿填得不好(考前填报志愿,盲人摸象的错误率可想而知),从而影响录取,对考生来说很难说是公平的;站在幸福指数角度,一步错步步错的录取方式无疑给一些考生、家长增加了痛苦,甚至影响许多孩子的一生。
孰重孰轻,如何取舍,就看屁股坐在谁的一边。倘若为广大家长、考生着想,将博弈风险降到最低,中考平行志愿并非不可行,平行志愿的副作用也是可以克服的。譬如高分考生集中名校导致校间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现象,教育部门可在教育均衡化、特色化上下功夫,普遍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起到分散生源的作用。退一步说,现行的高考制度不就是这样吗?传统志愿与平行志愿,也曾多次反复实践、权衡,最终还是认定平行志愿为较佳路径。
事实上,国内不少城市如杭州、厦门、乌鲁木齐等都已实施中考平行志愿,受到家长、考生的欢迎。事在人为,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