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for Mobile

全国站 中考网-全国站

中考网

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

2025-04-01 22:14:19佚名
点击免费领取中考核心考点资料!

  为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教基厅函〔2024〕32号)等文件要求,以课程体系为依托,以典型场景应用为切入,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与模式,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构建多层次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

  (一)建设市级通用基础课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开齐开足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探索设置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研制《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编制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指南和学生学习手册,开发形态多样、动态更新的配套课程资源,及时反映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

  (二)探索区校特色拓展课程。鼓励各区和中小学校探索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人工智能教育拓展课程,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研学实践等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北京市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联合头部企业、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行业协会等研发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大中贯通课程、校企联合课程。

  (三)打造一批高阶创新课程。推动构建“高校+企业+中学”联合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结合“苗圃”工程,探索高校与中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打造一批面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人工智能教育高阶课程。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吸纳社会资源不断丰富完善高阶创新课程。

  二、构建常态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体系

  (四)统筹课堂教学组织实施。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学校可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利用AI学伴、AI教研助手等智能体,开展人机对话式学习、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融入跨学科、大单元与项目式教学设计,探索“未来课堂”新场景,构建新型“师-生-机”关系。推动教学评价变革,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作业诊断,构建“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以评促教”的智能化教与学新样态。

  (五)探索科学规范育人范式。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各学段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注重有机衔接,全过程浸润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稳妥、审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六)拓展人工智能教育场域。探索AI赋能的新型“双师课堂”组织实施模式,促进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集团校、联盟校、城乡手拉手学校之间组建人工智能教育联合体,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缩小城乡人工智能教育差距。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社会资源单位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体验馆、综合展厅、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建设中小学校外人工智能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学习、探究和实践,提高利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

  三、构建泛在化人工智能教育支撑体系

  (七)打造市级基础支撑平台。升级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北京市空中课堂),拓展开发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市级提供基础资源支撑、学科知识图谱、学习实践平台、教师研修社区,汇聚来自各方的课程包、模型库、工具集,各区、各校按需选择使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学习数据回流、课程迭代更新、应用场景拓展,打造一站式“北京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超市”。鼓励各区、各校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等平台相关资源,并主动向平台提供优质课程资源。

  (八)优化智慧教育支撑环境。加快完善全市教育系统“云-网-边-端”一体化基础设施,引入自主可控的开源AI框架和工具,支持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各区统筹布局、均衡配置,把建设多元化、高水平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方向。开展“智慧校园+”行动,支持百所新型智慧校园示范校进行智能化改造和典型应用场景创设,并将应用场景转化为探究性项目课程,形成“百校带千校”的发展格局。

  (九)规范人工智能应用准入。支持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和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联合组建人工智能测试场,制定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人工智能产品评测标准,分学科、分类型开展人工智能产品的教育教学、学习辅助能力评测,推动全市中小学教育人工智能产品的合规准入。鼓励学校使用教育垂直领域专用大模型,衍生更多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

  四、构建多渠道人工智能教育师资体系

  (十)建立人工智能教师队伍。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数学等学科遴选有兴趣、有基础的教师,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鼓励有条件的区、校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转岗培育等方式充实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统筹开设通识类、应用类、研究类等进阶式人工智能师训课程,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虚拟数字人等技术,通过大模型打造高水准AI教师,协同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师资,组建市、区两级“AI教育讲师团”,探索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机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