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for Mobile

全国站 中考网-全国站

中考网

2025年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 过零丁洋

2025-03-10 22:17:38佚名
点击免费领取中考核心考点资料!

  12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赏析】

  这首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写了两件大事:一是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主题】

  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写法】

  ①叙事、抒情、言志有机融合;②直抒胸臆;③运用比喻、对偶、双关的修辞手法。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与我们学习过文天祥的“                ,                ”这两句诗同样表达以死明志的决心。

  2.《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                。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                ,                。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                ,                。

  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表现出来的“                ,                ”的气概与孟子“舍生取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孟子“舍生取义”生死观的最好诠释。

  6.《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                。

  【答案】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二、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文天祥(公元1236—1283),男,  ①  ,汉族,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吉水人,(今江西吉安)。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过零丁洋》选自  ②  。这首诗是宋帝赵禹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在五坡岭(在广东省海丰县北)兵败被俘后囚禁时写的。

  2.“惶恐”“零丁”用于双关,有两层含义,一指  ①  ,二是  ②  和  ③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④  。

  3.《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①  。这两句诗慷慨激昂,采用  ②  的方式 ,表明诗人  ③  的决心,崇高的  ④  和  ⑤  的爱国情怀。

  4.《过零丁洋》诗中借用  ①  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是:  ②  。特点是:以形象的比喻描写  ③  。诗句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  ④  。这两句连用,暗示  ⑤  。

  5.“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①  。“汗青”:指  ②  。(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丹心”指:  ③  。“干戈”:泛指  ④  。

  6.诗的第二联用“  ①  ”和“  ②  ”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二)简答题

  7.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请作简要概括。

  8.本诗尾联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9.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10.尾联“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2.这是一首述志诗,有人说,诗的基调由悲郁而昂扬,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选择诗中句子说明你的理由。

  13.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试举一两例说明。

  14.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16.“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中的两个“零丁”意思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解。

  17.“山河破碎风飘絮”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8.有人说“照”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19.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妙哪里?

  20.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三)选择题

  2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了生平的艰辛,命运的曲折。

  B.颔联运用比喻和拟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局势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中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尾联直抒胸臆,以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为诗歌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

  23.对下面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即科举入仕与勤王抗元,从纵向追述,起笔不凡。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从横向着笔,渲染气氛。

  C.颈联“惶恐滩”“零丁洋”对仗工整,以地势之险暗示诗人处境之艰,表现忧愤悲苦之情。

  D.尾联慷慨激昂,借景抒情,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节。

  24.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6~28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2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27.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28.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天祥的两首诗,回答29~31题。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南安军①

  梅花南北②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释】①南安军:地名,今江西大余。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北行途经南安军大庾岭时所作。

  ②南北:相传大庾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

  ③采薇: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

  29.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的颔联借用自然景物将国家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和个人遭际的艰难坎坷。

  B.【甲】诗的颈联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既说明诗人所历之地,又写出形势险恶和自身境况危苦,抒发了诗人忧虑不安的情感。

  C.【乙】诗颔联上句写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虽然途经故乡,但身系拘囚,无颜见家乡父老,还不如战死沙场。

  D.【乙】诗的颈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30.请简要赏析【乙】诗“风雨湿征衣”一句中的“湿”字。

  31.联系【甲】诗,说说【乙】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一)填空题

  1.①南宋时期爱国诗人    ②《文山先生全集》

  2.①地名②形势的险恶③境况的危苦。④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感慨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伶仃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3.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直抒胸臆  ③以死明志  ④民族气节  ⑤为国献身

  4.①比喻  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③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④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⑤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5.①儒家经典  ②史册  ③赤诚的心  ④兵器

  6.①风飘絮  ②雨打萍

  (二)简答题

  7.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8.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表现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忠心为国的民族气节。

  9.示例: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10.示例:表达了作者合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11.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意对即可)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意近即可)

  12.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和血性精神是分不开的。

  13.人物有: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事迹: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14.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15.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

  16.前一个“零丁”是地名,指“零丁洋”,后一个“零丁”指诗人孤苦伶仃的心情。

  17.比喻,南宋的江山像被风吹散的柳絮一样支离破碎,形象写出了在元军的侵略下,南宋王朝无可挽回的败局,表达了作者极端悲痛之情。

  18.我同意“照”是全诗的关键;本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一个“照”字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原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19.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伶仃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或巧用地名,写出了他日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20.示例: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21.①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

  ②“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 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选择题

  22.B    23.D    24.B

  25.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四)对比阅读

  26.D

  27.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28.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阅读下面文天祥的两首诗,回答30~32题。

  29.B

  30.诗人征衣被风雨淋湿,表现了环境的凄苦,烘托出诗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凄苦、沉痛。

  31.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编辑推荐:

       2025年中考各科目重点知识汇总

 

  中考资讯、中考政策、考前准备、中考预测、录取分数线等
 
  中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