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for Mobile

全国站 中考网-全国站

中考网

2025年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满江红

2025-03-10 22:11:21佚名
点击免费领取中考核心考点资料!


  04 满江红(清·秋瑾)

  【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赏析】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写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从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上阕写词人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表现出词人对富贵生活的不留恋和蔑视。下阕写“身”和“心”的对比,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词人的忧虑和担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踏上革命征途前的思想状况。

  【主题】

  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写法】

  ①感情基调高昂;②语言刚健清新。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秋瑾的《满江红》中,“            ,            ,            ,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2.秋瑾的《满江红》中“                ”一句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答案】

  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2.为篱下黄花开遍。

  二、阅读理解

  (一)简答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3.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有人评价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作用?

  7.本词呈现出怎样的风格,主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9.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二)选择题

  10.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三)对比阅读

  【甲】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乙】夏日绝句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①靖康二年(1127),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

  11.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

  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

  C.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答案】

  (一)简答题

  1.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2.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3.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4.“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5.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6.本词先写中秋景物,“篱下黄花”为特写,“秋容如拭”为概写,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面满纸的抒情蓄势,景与情前后相继,各自分明。

  7.本词多豪放语,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属于豪放风格作品。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8.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9.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二)选择题

  10.C(别号是“鉴湖女侠”)

  (三)对比阅读

  11.“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12.B

 

  编辑推荐:

       2025年中考各科目重点知识汇总

 

  中考资讯、中考政策、考前准备、中考预测、录取分数线等
 
  中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