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for Mobile

全国站 中考网-全国站

中考网

2025年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石壕吏

2025-03-10 22:03:18佚名
点击免费领取中考核心考点资料!

  11  石壕吏(唐·杜甫)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呼喝得多么狂怒,妇人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紧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主题】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写法】

  (1)以精炼的叙述和描写渲染差吏捉人的气势。

  (2)在老妇哭啼的语言描写中暗写差吏捉人的情状。

  (3)将主观的评价和深沉的感情寓于事件的叙述之中。

  (4)虚实两方面配合极为恰当,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含丰富。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          ,          。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          ,          。

  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          ,          。

  4.概括全诗的句子:          ,          。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          ,          。

  6.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          ,          。

  7.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          ,          。

  【答案】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7.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二、阅读理解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          和          。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7.“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8.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9.官府“捉人”为什么在夜间出动?

  10.“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答案】

  1.时间  地点

  2.总领全文

  3.社会残酷。

  4.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8.“捉”字暗示了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们不顾及百姓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的凶残和霸道。

  9.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在白天躲藏或者反抗,难以“捉”到;二则表明官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10.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编辑推荐:

       2025年中考各科目重点知识汇总

 

  中考资讯、中考政策、考前准备、中考预测、录取分数线等
 
  中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