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for Mobile

全国站 中考网-全国站

中考网

2025年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025-03-10 22:02:31佚名
点击免费领取中考核心考点资料!

  09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

  【原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这篇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苏轼以疏桐、幽人、孤鸿等物象表明了自己流落他乡的孤独寂寞、遭人陷害的彷徨苦闷,尤其对孤鸿之描写,借物喻人,高妙至极。更难能可贵的是,整首词中苏轼既没有掩饰自己面对命运坎坷的脆弱无助,也明确显示自己坚贞不屈的态度,充分显示出了作为一名士人坦荡、坚定的品格。

  上阕写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出场作铺垫。“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主题】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写法】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上阕描写深夜院景色的句子是:          ,          。

  2.描写词人在月光下孤寂徘徊的句子是:          ,          。

  3.下阕直接写词人自己孤寂的心境的句子是:          ,          。

  4.写孤鸿道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的句子是:          ,          。

  5.表达了作者被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的诗句是:          ,          。

  【答案】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5.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二、阅读理解

  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          、          、          等景物,渲染了          的氛围。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3.“谁见幽人独往来”,这一反问句表达了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

  4.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6、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答案】

  1.缺月、疏桐、孤鸿    凄清孤寂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突出一个“独”字。

  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

  4.①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②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③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5.①恨的内容:小人当道,人才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②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6.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抒怀。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凄凉的真实写照。




 

  编辑推荐:

       2025年中考各科目重点知识汇总

 

  中考资讯、中考政策、考前准备、中考预测、录取分数线等
 
  中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