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中考网-全国站

中考网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以

2024-11-21 00:10:06佚名

  1、 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编辑推荐:

      中考各科目重点知识汇总

 

  中考资讯、中考政策、考前准备、中考预测、录取分数线等
 
  中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