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的。
麦哲伦
2、葡萄牙航海家率领的船队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
3、地球(),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千米),。
二、纬线和纬度
1、纬线和纬度知识点共9个
(1)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2)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3)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4)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一点;
(5)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6)赤道的纬度为0°,是纬度的起始线;
(7)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和S表示;
(8)北极和南极各为90°;
(9)人们规定全球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不等长
2、纬线纬线是的,是最大的纬线圈,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赤道为界
3、以,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北纬
4、赤道以北的纬度叫,用“”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用“”表示。
三、经线和经度
1、经线和经度知识点共6个
(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3)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是经度的起始线;
(4)由此向东向东,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分别用E和W表示;
(5)东经和西经的180°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称为180°经线;
(6)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都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划分为两个半球。
东经
2、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用“”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用“”表示。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3、(非常重要)
(1)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步骤
1、判(找到赤道和本初子午线)
2、标(N、S、E、W)
3、写(按题目要求书写正确答案)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自转
1、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昼夜也随着交替,这种现象是地球的造成的。
2、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24小时
4、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
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5、地球的性质:地球是一个,所以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第一,昼夜更替,第二,时间的差异。
6、地球自转产生的两个现象;
二、地球的公转
1、定义: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自西向东
2、地球公转的方向
一年
3、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4、世界二分二至日(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
春分日
(1),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
夏至日
(2),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23.5°N);
秋分日
(3),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
冬至日
(4),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23.5°S)。
直射赤道
5、当太阳(春分日和秋分日的时候)此时全球。
夏至日
6、太阳直射,此时内出现现象,出现现象。
冬至日
7、太阳直射,此时南极圈内出现现象,北极圈内出现现象。
8、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此时北半球的昼最长,夜最短。从6月22日向9月23日运动的过程中,北半球的昼渐短,夜渐长,到秋分日的时候达到昼夜等长(要注意动态分析)。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9、,例如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0、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及。
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11、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
12、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13、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赤道一年太阳直射两次,南北回归线各一次)
14、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一、地图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其大小取决于分数值的大小。
二、表示区域范围大小
在同样尺寸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区域范围越小,但表示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区域范围越大,但表示内容越简略。
三、比例尺的缩放
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x放大到的倍数。
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x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的平方。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的平方。
第四节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地图上,等高线在一定的区域应该是闭合的,它可以清晰地反映地面起伏和区域地貌的特征。
一、五种基本地形等高线特点
1、山地:
等高线密集,疏密变化明显,弯曲很多;
2、丘陵:
等高线独立分散,细碎明显;
3、高原:
等高线较稀疏,分布不规则;
4、盆地:
四周等高线密集,底部稀疏;
5、平原:
等高线非常稀疏。
二、
1、等高线从周围向中心逐渐缩小,海拔高度逐渐变高的地方是山顶或山峰;海拔高度逐渐变低的地方是盆地。两个山顶之间的低洼部分(形如马鞍)的地方是鞍部。
2、等高线向山顶方向弯曲,表示的是山谷,叫集水线;等高线向海拔较低方向弯曲,表示的是山脊,也叫分水岭。(凸高为谷、凸低为脊)(注:高和低指的是海拔的高与低)
3、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几条等高线交汇表示悬崖。
三、相关概念
1、海拔:
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相对高度:地面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称为相对高度。
2、等高线:
地图上地面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称为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海拔高度相等。坡度相同的地方,等高线间距相等;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等高线是互不相交。在陡崖上,因无法画出等高线密度,故采用重合形式。
3、等深线:
在地图上把水域中深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平滑闭合曲线称为等深线。
4、等高距:
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差称为等高距。在小比例尺教学地图中,为了反映地形特征,等高距是不同的。(通常用小写的d表示)
5、等深距:
相邻两条等深线的数值差称为等深距。在小比例尺教学地图中,为了反映海底特征,等深距是不同的。
6、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按照不同高度带,着以不同颜色,则可以绘制出色彩鲜明、地形形象直观的地图,称为分层设色地形图。一般海洋设色为蓝色调,由浅→深;陆地设色一般为淡绿→橘黄→棕红→暗紫,表示地势由低→高。
7、地形剖面图:
将等高线地形平面图转绘成地形剖面图,剖面图的垂直比例尺应大于水平比例尺,以显示地形的起伏状况。
8、山脊和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的方向凸出为山脊,也称分水岭;等高线向海拔较高的方向凸出为山谷。
四、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
按照高度和起伏形态,陆地大体可分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大部分。此外,还有由于受外力作用的强烈影响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
平原:
1、指与丘陵、高原和山地比较相对较低的低地,海拔多在一地势平坦开阔,起伏不大。
高原:
2、指海拔,顶部比较宽阔平缓的高地,边缘往往有陡峭的岸壁。(外陡内缓)
丘陵:
3、指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的高地,地势,坡度和缓。
山地:
4、一般指海拔在的高地,起伏很大,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耸峰陡坡)
盆地:
5、由高地和低地两部分组成,周围被山地、高原和丘陵环绕,地势相对较高,中部地势相对较低。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