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中考网-全国站

中考网

2023年初中中国现代史考点精华版

2023-07-13 21:38:02佚名

一、新中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 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珍惜美好生活。

2.开国大典使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长期执政的党。

3. 对“阅兵”意义的理解:阅兵是古今中外军队的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是对军队将士的褒奖;在当代世界,阅兵是尽显武装力量建设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一种重要形式;阅兵是向世界展示强大综合国力的时机,有助于弘扬国威。

4.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

5. 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理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

6. 对“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遭受侵略和奴役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7. 对“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统治;摆脱了受奴役、受剥削的命运;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实现了国家的独立自主);人民获得了解放,实现了当家作主,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等。

8.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什么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民主革命;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统治。

9.从新中国的成立得出的历史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0.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英勇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结果。

11. 中国结束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民族统一战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人民的勇敢、团结;国际社会的援助等。

1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的事例: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腾飞;港澳回归“一国两制”成功实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

13. 从新中国成立后解决内外问题的措施中得到的启示:必须增强自身的实力,在对外问题上要有强硬的态度;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保障。

14. 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收获民心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确立,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5. 从中国共产党地位的变化说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长期执政的党

16.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

17. 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关系的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经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实事求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开展武装斗争;有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等。

19. 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胜利的启示:中共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说明中共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给我们的启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我;艰苦奋斗。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结束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制的屈辱历史。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向我们昭示的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发展成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伟大的中国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史和发展史就是一部奋斗史。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4. 给祖国母亲写祝福语:祖国万象新,五彩霞光冲九天,神洲上下尽开颜。共庆吾国七十诞,百业千姿竞争先。

25. 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新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等。

二、抗美援朝战争与当前朝鲜半岛局势

(一)抗美援朝战争

1.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保卫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侵犯,维护国家安全;打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嚣张气焰;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斗争。

2.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必要性:保卫国家主权,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一个较为和平的环境。

3. 出兵朝鲜的利益和损害:①利益:既可保朝鲜的安全,也可保中国的安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同时还可打击美帝国主义的气焰,极大地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②损害:美国占领朝鲜,会进一步侵略中国,严重威胁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的经济建设将不可能顺利进行。

4.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抗美援朝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中朝人民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等。

5.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抗美援朝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党中央及以彭德怀为首的指战员正确指挥,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牺牲,无比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中朝两国军民的密切配合协作;得到了国际上的援助,主要是苏联提供部分武器及空中援助。

6.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具有的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②国际意义: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保卫了中朝两国的安全和独立,也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7. 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这场战争,伸张了正义,援助了朝鲜,保卫了祖国,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崇高的国际荣誉。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8. 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战斗中不畏艰险、英勇顽强,许多战士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保卫了国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9. 志愿军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我们要树立保家卫国,振兴民族的自信心,要树立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立场,为祖国奋发学习争先的信念。

10. 抗美援朝精神: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11. 抗美援朝战争对我国国防建设的影响:促进了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增强了人民解放军战斗力;改变了有边无防、有海无防的状态;推动对国防建设的全面规划;促进了国防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国防工业体系;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

12.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破除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3. 抗美援朝战争的启示: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必将遭到中朝人民的英勇反抗,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凝聚下,团结一致,战胜了强大的敌人,为世人做出了榜样,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14. 抗美援朝战争与土地改革的关系:抗美援朝战争的进行为土地改革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建设坏境。土地改革的开展,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方基础和物质基础,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两者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15.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创设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

(二)朝鲜半岛局势

1. 造成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的原因:历史上朝韩双方分歧与对峙;朝鲜核危机;美韩军演加剧局势紧张;美国插手朝鲜半岛事务;朝鲜半岛战略位置重要

2. 朝鲜半岛局势动荡反映出的当今世界局势的特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局部地区动荡不安,世界局势朝着多极化方向曲折发展。

3. 中国如何应对美国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举动: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和地区战略平衡;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采用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但决不拿国家利益做交易等。

4. 中国政府如何应对当前复杂的朝鲜半岛局势: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原则;反对各方任何激化矛盾的举动,劝和促谈,维护朝鲜半岛稳定;推动联合国在维护半岛和平上发挥积极作用等。

5. 如何解决韩朝危机,实现半岛和平:加强谈判和对话,大国公平、公正、积极参与协调,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重开六方会谈等。

6.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但我们的周边并不太平,日本、菲律宾、越南是我们的邻居,却无故争夺我们的领海主权,韩国也是我们的近邻,最近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半岛安装针对我中国的“萨德”反导系统。通过以上学习,你想对这些国家说些什么?

世界人民应谋求团结,邻里之间应和睦相处,共创和平的建设环境,有利于共同发展。否则对双方都不利。对于历史纠纷问题应用和平方式解决。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工业化(1953-1957年)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 建国(新中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经济独立和国防建设的需要:面临帝国主义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迫切需要加强国防力量;借鉴苏联的工业化经验。

2. 我国采取“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的国际因素: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3.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得到巩固;新中国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为一五提供物质基础;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苏联的援助;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为一五提供技术支持。

4. 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党的正确领导,正确的方针政策。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艰苦创业。苏联在在经济技术方面的援助。三年的经济恢复,为一五计划奠定了经济基础。巩固政权,积极外交,为一五计划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

5.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各界齐心协力等。

6. 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改变了我国城乡交通和公路运输的落后面貌;为我国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7. 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感想:一五期间我国之所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要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要发奋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8. 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感想或建议: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相适应的政策,大力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旧企业进行改造和翻新;对旧厂的资本运作、所有制形式、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都进行改革。

9. 为今天“东北的复兴”出谋献策:开源节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引进人才,更新设备。

10. 从东北发展的历程中获得的认识: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东北,发展东北;东北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维护和平安定,加强合作;要振兴东北,国家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必须制定恰当的政策,调动人民积极性等。

11.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交通工具的科技含量逐渐提高,逐渐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信息化在交通领域应用广泛;现代科技在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加强。

12.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政府政策的支持;交通理念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13. 交通运输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交通便利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进交通进步。

14. 交通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缩短时空距离;方使人们的出行;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

15. 对交通发展的认识:我国古代交通发展经历了由陆路到海路的转变;古代交通发达,海陆并举;交通的发达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良好的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推动交通发展。

16.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共和国长子”的有利因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一五”计划的推动;举国上下的支持(向一汽输送建设大军和优秀人才);苏联的援助;一汽工人的辛勤努力;东北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较好。

17. 青藏铁路通车带来的影响: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带动了西部的开发和发展;促进了西藏经济快速增长;填补了西藏铁路交通的空白。

18. 中国高铁将继续领跑世界的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国家制度保障);技术上不断创新等。

(二)中国工业化

1. 新中国实施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①必要性: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外部的威胁,必须尽快建立工业和国防的基础;工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基础。②可能性:国家的独立为实行工业化提供了前提;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工业化建设定了一定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2. 新中国成立后众多企业(如江南造船厂等)取得发展的原因: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稳定的建设环境;经济基础和生产能力提高;科技进步与人才的积累;企业管理制度和水平的提高等。

3. 中国工业崛起的主要原因:政府政策的支持;引进先进技术。

4. 对工业化的认识:工业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实现工业化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工业化要注重平衡发展;科技创新可以有效推动工业化。

5. 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工人待遇,调动积极性;产业调整合理化,农轻重比例均衡;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政策,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6. 对近百年来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的认识:民族独立是实现工业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工业化建设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终实现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工业化要不断技术创新, 提高工业产品质量。

7. 对我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认识:要从国情出发选择工业化道路;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或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8. 对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强国之路的认识: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不断深化改革;工业强国离不开科技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9. 对中国工业化强国之梦逐渐变为现实的认识:国家要强盛,必须发展工业;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之路艰难曲折;民族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从国情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的工业化强国之梦一定能够实现。

10. 从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中获得的启示:工业布局要合理;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11. 我国工业化建设给你的启示:民族独立是国家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等。

12. 中国工业怎样才能保持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创立品牌;提高管理水平;扩大开放;顺应全球

13. 我国如何才能实现工业强国之梦:要坚决维护民族的独立;要从国情实际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科技攻关等。

14. 从工业化的角度谈谈我国如何走向民族复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对外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15. 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引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又要注意自力更生,不断创新,掌握核心科技。

16. 中国应如何面对工业化所带来的弊端:重视科技创新;科学规划管理城市;重视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等。

17. 西方国家治理工业化污染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环境,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成就与挫折失误

1. 新中国成立(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的成功探索:进行三大改造、实行一五计划、实行改革开放等

2. 从1949年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所做的努力:完成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实施“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实施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社会主义宪法等。

3. 20世纪50年代建设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定;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等

4.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等人的优秀精神品质: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

5. 铁人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奉献精神等。

6. 铁人精神的内涵:“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

7. 铁人的优秀品质: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勇于拼搏

8. 首钢精神: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大局意识等

9. 现代钢铁业发展对中国的意义: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了国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优质产能”走向世界;有利于提高经济竞争力。

10. 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向焦裕禄学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11.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

1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探索的过程及成就给我们的启示: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列主义理论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要学习外国长处,但不能照搬外国模式。要依据中国国情,实事求是,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艰辛的,我们要继承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党,又是一个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改正错误的党;从中国建设之路探索的曲折过程,再结合东欧各国及苏联走过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巨的、复杂的、曲折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持不懈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3.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给我们的启示:搞经济建设必须依据国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4. 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15.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教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针政策,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不要武断做出决定。立足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

16. 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认识?

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

17.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出现的挫折与失误的认识: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

1. 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因素:实现民族独立;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科教兴国等。

2. 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成功和胜利”的两项经济建设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伟大)成就的原因: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稳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改革开放的实行;国家经济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合理的政策和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完善;全国各族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及其共同努力;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及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各行各业的支援等。

4.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遵循的原则: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根据本国的国情等。

5. 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认识:新中国经济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进行经济建设的探索,逐步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新中国经济建设需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新中国经济建设要坚持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6. 对经济建设的感悟: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经济政策的调整应立足国情、实事求是,要勇于改革、要勇于创新等。

7.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总体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8.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借鉴外国的优秀成果,立足本国国情,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9. 科技革命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学要合理运用,造福人类;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要坚定不移推行科技兴国战略,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

10. 美日俄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要实现国家民族的独立;维护国家的统一;重视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据国情调整生产关系,会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生产力一定要和生产关系相适应;各国之间发展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

11. 日本发展经济值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借鉴的经验:搞经济建设必须坚持客观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情绪,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既允许犯错误,又敢于纠正自身的不足和错误;正确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等。

12. 日本两次巨变(改革)值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借鉴的经验: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生产力的不断进步;重视科技和教育,重视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保持政局稳定,为经济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

13. 英美两国的发展经验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的借鉴意义:坚持民族独立;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科技是第一 生产力;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先进制度是发展的保障;坚持改革与创新;面对落后局面,敢于突破;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法治社会;高度重视科技发展等。

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文革”遗留了许多问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 如何理解“没有真理标准的讨论,就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击了“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思想,统一了认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确立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大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

4. 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的共同点:都是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都确立了新的领导核心;都纠正了以往党所犯下的严重错误。

5. 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的共同点:①都形成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②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共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③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遵义会议为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新中国初期外交产生的积极作用:表明新中国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树立了新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日渐成熟的标志;成功地解决了与邻国的历史遗留问题(边界问题);打击了西方大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和封锁;发展了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新中国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等。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视和封锁,争取到国际上的支持;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它成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5. 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的理解:它确立了适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有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

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时代,新的背景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日益深入,已经逐渐成为指导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国际关系准则。事实证明:在相互依存而又多元化的世界上,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最有生命力的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实践中获得了极大成功,为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因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强调通过和平和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问题,体现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体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主张尊重各个国家在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上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心愿;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加强,中国首创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处理国家之间关系法制化和章程化的特点,为理性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原则依据。

8. 亚非会议的特点:成员广泛,代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由亚非国家自己组织举办,无帝国主义国家代表参加。

9. “求同存异”的“同”指的是: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维护民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愿望。

10.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和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对新中国外交产生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团结和合作;进一步宣传了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树立了新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扩大了新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粉碎了帝国主义孤立新中国的阴谋;打开了新中国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新中国出现了以亚非新独立国家为对象的第二次建交高潮;有利于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促进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化调整等。

11. 对万隆精神的理解:各国用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理念大力推动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促进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实现;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精神等。

12. 怎样传承并发扬光大“万隆精神”:要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干涉别国内政,努力发展经济等。

八、国防科技

(一)国防军事

1. 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国际国内背景:①国际: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原子能等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二战后,美苏展开“冷战”,形成了两极格局,威胁世界和平。②国内: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走上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后,有计划地开展现代化建设;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以来,打开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利用掌握的原子弹对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国家进行核威胁;中国研制出核弹才能巩固国防。

2. “两弹一星”研发的背景及意义:①背景: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成为国防现代化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发展。②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4. 邓稼先、屠呦呦等人体现的优秀精神品质:心系国家命运或胸怀天下(关心人类健康)的博大情怀;勤奋、执着和求真的科研精神

5. 我国从“东方巨响”中得到的经验:社会主义建设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克服一切困难;要善于调动生产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其主人翁精神等。

6.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意义:开创了中国航天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科技发展达到新高度;中国的宇宙开发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了贡献。

7. 载人航天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攻坚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

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国防军事工业建设成果显著的原因: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力更生。

9. 当代科学家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爱国精神;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10. 人民军队的使命: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

11. 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否应对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等挑战?

能。理由: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持、解放军实力雄厚、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等。

12. 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程获得的感悟(或对人民军队的认识):人民军队从原来的单一兵种发展为海、陆、空、导弹部队等多兵种,成为保卫祖国的钢铁卫士;人民军队代表人民的利益;要加强国防建设;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或军队现代化);努力学习,献身国防等

13. 20世纪60年代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国防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立足国情,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键技术有机结合的战略;自主研发的基本方针;人才和物资对科技攻关的保障;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条件。

1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国防军事工业建设成果显著的原因: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力更生等。

15. 我国在新时期推进军事改革的目标: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

16. 我国国防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等。

17. 对新时期国防建设的认识:我国加强国防建设目的在于维护领土与主权的完整,维护国家统一和世界和平;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成为新中国的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提高人民军队的政治素质和军事本领,加强国防建设;进一步增强国防观念,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和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18. 对新时期加强国防军队建设的认识: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建设强大国防和军队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保障,加强边疆和海防安全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19. 当代中国的强军之路需要注意的问题:军队的功能设置要有针对性;对军事科技的投入要多;要保证足够的有效作战力量;军队的机动性要强;要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步伐。

20. 中国如何加强自身的国防建设: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巩固国防,实现国防现代化,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等。

21. 在国际局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我国为什么还要不断裁军:裁减军队,调整军费开支,可以把有限的财力用于研制高技术兵器,发展高技术兵种,培养高技术人才,从而提高军队的现代化程度和作战能力。

22. 我国逐步走上科技强军之路的例子:战略导弹部队的建立;新型军用飞机的研制;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自行研制核潜艇。

23. 我国实现强军兴军局面的因素:雄厚的经济实力;党对军队的正确领导;现代化的军事改革;科技发展进步;军队优良作风的传承等。

24. 在信息化时代,我国应该走怎样的强军之路:加强部队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现代通讯技术,增强部队战斗力。

25. 国防建设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国家发展需要稳定的内外部环境,需要不断增强国防建设;有了强大的国防,国家的发展才能顺利进行,二者相辅相成。

(二)科技

1. 袁隆平精神:勤奋敬业、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科学创新、胸怀天下等。

2. 科学家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作用):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或提高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国家创新能力;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3. 我国现代民用科技的成就:人造地球卫星、神舟飞船系列、籼型杂交水稻、天宫对接、蛟龙号下潜探海、天河一号计算机等

4. 我国近代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由落后于西方到不断追赶并缩小差距;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向自主创新方向努力。

5. 对“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认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符合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发展潮流,有利于吸收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促进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6. 我国如何做才能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发展经济,进一步增强国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7. 我国如何应对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尤其是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政策以促进科技发展;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等。

8. 我国重视科技创新的原因:国家对科研活动的干预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新技术已经成为带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9. 科技与国防的关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力量,必须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强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安全保障;国防力量的增强为科技发展保驾护航。

10. 科学技术与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是构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

11. 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科技发展促进国家发展,国家发展保障科技进步。

12. 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科技进步促进国家发展,国家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也会推动科技进步。

13. 我国高科技发展如何处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自立更生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既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借鉴他国先进技术,努力在与世界的互利共赢中实现自主创新。

14. 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15. 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及启示:①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放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的纷纷回国;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②启示: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我国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16. 我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在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1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党和国家的重视;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综合国力增强;科技事业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18. 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变化(成就)的原因: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培养和引进大批年轻高端人才,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艰苦奋斗、锐意创新;我国深人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

19. 近25年来中国科技以“令人窒息”的速度向科技超级大国迈进的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家改革开放;政府重视科技;大量科研资金的投入;大量人才培养;技术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等。

20. 1990年以来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占世界的比重”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广大科技知识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决策,为科技发展创造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推动科技知识发展;党和政府重视科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

21. 中国能否成为新的世界科学中心?

(1)能。理由:从中国方面看,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突飞猛进;改革开放深化等。从世界方而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将加速,世界科学中心多元并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

(2)不能(或暂时不能)。理由: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薄弱,相对落后,科学创新比较滞后,市场经济刚起步,体系不完善等。从世界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在起作用等。

22. 对“未来世界科学多中心并存”发展趋势的认识:世界各国重视科技创新,纷纷提出创新举措;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将加速世界科学中心的多元并存;世界科技中心的多元并存将加快人类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国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3. 我国如何实现科技进步创新发展∕对我国如何实现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的认识:要自主创新(不能总是依赖他人或成为别人的技术附庸);要坚持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九、总结拓展

1. 70年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成就的有利因素:①国内: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我们党审时度势,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②国际: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2.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实干才能兴邦等。

3. 建国70年来,我国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并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 中国在70年里“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努力;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等。

5. 回顾共和国70年历程得到的启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走向民族复兴的前提,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需要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希望与艰难共生,探索与曲折并存,需要坚定道路自信等。

6.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新中国政权的巩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生产积极性提高;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和平的国内环境等。

7. 新时期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观念随之也在不断变化;新时期我国重视科技创新;新时期党和国家重视解决新时期的主要矛盾变化;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9. 新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党的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努力,艰苦创业等。

10.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改革开放的政策等。

11. 对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的奋斗历程的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在曲折中发展;我们在探索中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能不断发现并纠正自身的错误。

12.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建设历程中获得的认识感悟:要增强经济实力;要壮大军事实力;要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要关注民生问题;要健全民主与法制;要承担大国责任等。

13. 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得到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福祉,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

14.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图片

15. 用史实来论证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国第-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袁世凯窃取政权、独裁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抵制,短时间内就宣告失败;辛亥革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使社会习俗发生了众多根本性的改变。

       编辑推荐:

       2023年中考各科目重点知识汇总

 

  最新中考资讯、中考政策、考前准备、中考预测、录取分数线等
 
  中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