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几个考点
一、知识点梳理
(一)温度
1、温度
(1)定义: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是℃,读作摄氏度。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将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2、温度计
(1)作用: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
(2)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构造:内径很细且均匀的玻璃管,管下端与玻璃泡相连,泡内装有适量的液体,如水银、染色的酒精或煤油,玻璃管外标有均匀的刻度和采用单位的符号标记。
(4)种类:常见的温度计有三种: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
3、实验室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注意“三看”
①看零刻线的位置:目的是为了在测量过程中正确辨别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以免造成误读。
②看温度计的量程:在使用时要注意不要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③看温度计的分度值:即温度计标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间代表的温度差,以便测量时能够准确读出温度值。
(2)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的注意点
①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必须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
(1)用途:测量人体的温度。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
(2)特殊构造:玻璃泡中的液体是水银,在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间有一段很细的细管——缩口。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以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式存在,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作物态变化。
2、熔化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
(2)晶体与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一类物质。如冰、食盐、明矾和各种金属等。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一类物质。如松香、玻璃、沥青等。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作熔点。
(4)熔化规律。晶体熔化规律:晶体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发生改变。非晶体熔化规律: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5)晶体熔化的两条件:一是晶体温度要达到晶体的熔点;二是达到熔点后还要不断地吸收热量。
3、凝固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物理过程叫作凝固。物质凝固过程需要放热。
(2)凝固点: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确定的温度叫作凝固点。
(3)凝固规律。晶体凝固规律:形成晶体时要不断放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规律:形成非晶体时,随着物质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4)晶体的凝固条件:首先要达到晶体的凝固点,还要能不断放出热量。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作汽化。
(2)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3)特点:液体汽化时要吸热。
2、沸腾
(1)沸腾的特点: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温度总保持在沸点不变。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3)沸腾条件:一是液体要达到沸点;二是温度达到沸点后要继续吸收热量。
(4)影响沸点的因素:沸点与液体表面处的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3、蒸发
(1)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一种汽化现象。
(2)蒸发的特点:
①在任何温度下都可进行;
②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
③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④蒸发吸热。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②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③液体表面随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
4、液化
(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
(2)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3)特点: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1)定义: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
(2)常见的升华现象: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固态碘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放在衣服中的樟脑丸不见了;用久的白炽灯泡灯丝变细等。
(3)特点:升华吸热。
2、凝华
(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作凝华。
(2)常见的凝华现象: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粒;用久了的灯泡内壁常有一些黑乎乎的东西,这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还有雪、冰花等。
(3)特点:凝华放热。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