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for Mobile

全国站 中考网-全国站

中考网

2023年中考语文课文知识点:《爱莲说》

2023-05-05 14:39:20中考网整理
点击免费领取中考核心考点资料!

  中考网整理了关于2023年中考语文课文知识点:《爱莲说》,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1.文学常识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2.文体知识
 
  “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主体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4.重点字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亵玩(màn)    噫(yī)       颐(yí)      鲜有闻(xiǎn)     隐逸(yì)
 
  5.重点词义
 
  谈笑有鸿儒(古义:大   今义:鸿雁 )
 
  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   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形状)
 
  亭亭净植(古义:立  今义:栽种)
 
  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
 
  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读xiǎn,少)
 
  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做状语,从远处)
 
  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
 
  6.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7.句子翻译:
 
  (1)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妖媚。
 
  (2)原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文:(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8.重点问题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
 
  答: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答: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5)“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答: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6)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
 
  答: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相关推荐:

  202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报名时间汇总

 

  最新中考资讯、中考政策、考前准备、中考预测、录取分数线等
 
  中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