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简析与教学建议
本单元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本册教材双基内容的近一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既是他们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如只要求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对离子形成的过程仅用一幅图画作初步介绍,只要求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化合价只要求知道大致意思,但要记住常用元素的价态,会运用有关化合价的知识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本单元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及化学式。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观念,化合价。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
本单元抽象概念较多,像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化合价等。这些抽象概念在学生的认知图式中没有适当的生长点,难以被学生同化,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修改或重组,以适应新的认知情境。为了使学生顺应新的认知情境,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从一个认知平衡走向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认知平衡,教师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图表、电化教学、多媒体课件、影视录像等,加强直观教学,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形象思维强化认识的表象,从而推进抽象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学生初步形成了抽象概念以后,要加强运用,把抽象概念演绎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之中,使抽象认识具体化、形象化。
2.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
由于本单元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感性知识积累不够,一开始就采用探究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但若采用“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是不利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有意义接受”式教学方式。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唤起学生的兴趣,可用不同的词语陈述相同的内容,从而有助于理解;教学中要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强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设备和教材以及情境对讲授内容作灵活处理。这样,既发扬了接受学习信息密度大,教学效率高的优势,又加强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本单元的活动与探究基本上是调查、资料分析、寻找规律式的,可以作为“有意义接受”式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
3.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互补
本单元知识从类型上讲主要包括化学用语、化学基本理论和化学计算。这些内容是需要学习者进行记忆,独立思考,尝试运用,进行一定量的独立练习才能掌握的,所以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也要加强合作交流。要让学生在合作中明白自己承担的角色是什么,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表现自己、关注他人。因此,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4.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配合
由于本单元化学用语方面的知识点多,基本概念多,理论不系统也不可能很严谨,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解决的办法是一方面充分发挥“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在教学效率方面的优势,并选准内容适当进行探究学习。对于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生动的比喻和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包括教师的语言直观),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启发学生的想像力。对于化学用语的教学,一是分散难点(在化学课一开始就注意化学用语的教学,让学生逐渐熟悉,自然记住,到学习本课题时,已经认识并记住了一些化学用语,以减轻对枯燥乏味的化学用语的记忆负担),讲练结合,逐步记忆;二是组织好与化学用语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把学习活动向课外拓展。从教的方面讲,教师可以制作专题教学网站,利用电子邮件、BBS论坛、化合价歌谣或快板、组织化学晚会等,拓宽与学生互动的时空;从学的方面说,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设计专题学习网站,利用电子邮件、BBS论坛、PPT演示文稿等,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实现多向互动形式的拓展和本质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