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我不后悔选择这条路——7年数学竞赛
转自:YaPyNep的blog
前几日一如既往地在百度漂着,偶见到很多同学提到了对数学竞赛的告别。蓦然一想本应是如此。国内的话业已是高三,现在又是10月中旬,高联刚刚过去,对我们这群搞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人中的绝大部分来说,高三这年高联的结束就意味着自己竞赛生涯的终结。从当初小学开始的思维训练,到现在,这么些年过去,这中滋味,实在是令人百感交集。
我的数学竞赛生涯相比于其他同届同学起步算是较晚的。尽管说三年级的时候就被学校推荐去考那个“奥校”,并在里面学习了一年,但是到了四年级的时候便在举国一致的“减负”呼声中被取消了。而且那时候也并非是在主动地学,更多的是抱着种去玩的心态。那里认识了同样来自羊坊店中心学区的潘帅,说起来的话是之后“京城第一班”中我认识的第一个人。
五年级的时候我被学校去推荐考人大附中办的那个华罗庚学校,四班第39号,前面坐的就是BN同学,左边是后来初中三班的小张同志。那一年可以算是我数学竞赛生涯的起步,那本紫色的“思维导引”也成了我的启蒙教材。或许也是可以想象的,一个人的启蒙教材就是“臭名昭著”的《思维导引》,可见刚开始的时候数学竞赛之于我是多么的艰难了。
这一年在四班待得令我很受刺激,相比于周边的那些从三年级开始就在这里泡着的“油条儿”,我经常有种完全跟不上节奏的感觉。当时数学老师是人大附2位当家小生之一的唐帅,讲课水平是没得说的。只是对于一个之前从未接受过相关训练,仅仅是靠着小聪明蒙题的人来说,经常觉得自己反应“慢半拍”就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了。
六年级依然是在半死不活的四班,有了一年经历的老鸟自然会知道怎么在靠墙的不显眼的位置里做自己的事情而不被老师发现。但是六年级我唯一认真在华校听的课就是另外一位小生,也就是后来成了我初中班主任的李帅的数学课。经过了五年级一年的磨练,算是见识到了数学竞赛的残酷。只有做出了正确的答案才算是王道,不然的话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
李老师的课谈不上真的是那么吸引人那么有魔力,只是我一直觉得李老师的课让人感觉到心理的平静,即使是这之后的初中三年,我也一直是这么觉得的。
对于一个北京的六年级小学生而言,这一年必定是繁忙而奔波的一年。升学与择校的压力正是始于此时,亦直接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对我而言,这其中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在首师大附认识了饼。勿需多言,如若当初没有来首师大,我会终身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