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中考网-全国站

中考网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与调适

2008-02-22 14:49:31网络资源

 

  在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好顶撞教师的学生。教师让他做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教师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这都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那么,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调适?这是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应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逆反心理的实质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逆反心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心理活动过程。首先是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次是学生接触认知信息,包括理解这些信息;再次是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态度、观点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态度体系加以比较;最后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抉择,或接受或抵制。在这一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可能直接发生或导致最终的逆反心理反应。其实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逆反心理产生的过程。

  从实质上看,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学生在长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认知信息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其心理结构主要由认知、情感、意向构成。认知是学生受教育态度的基础,它为逆反心理规定了具体的逆反对象。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方式、受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等因素。情感是社会态度,也是逆反心理对认知信息的体验,是逆反心理发展的动力。学生在接受教育活动中,理解掌握了有关的认知信息,会感到满足、充实、愉悦;对不理解的信息,则会感到疑问、焦虑、困惑和惊讶。这些情绪体验是学生在对新的认知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储存的知识信息和态度体系加以比较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学生认知信息量的增多,原有的不良情绪反应如不能有效地克服,就会增强,导致产生抵制有关知识信息的行为意向。这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准备状态。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认知、情感和意向这三个要素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由此可见,情感因素在逆反心理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2、逆向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例如从原因求结果,由结果追溯原因;由条件推导结论,由结论寻找条件;既作正面的分析,又作反面的探讨。在发展顺向思维的同时,也发展了逆向思维,这就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奠定了基础。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非常复杂。因此,影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有两个大的方面:

  1、客观因素。

  家庭和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社会上和家庭中的一些逆反现象都会直接间接影响着他们。例如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重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首先是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能力、成绩,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往往只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使大多数学生感到进步无望,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逆反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教师的教育内容单一化,教学方法呆板化,教学方式强硬化,都会造成学生厌学、逆反的心理。

  2、主观因素。

  这主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引起的。与童年时代的学生相比,少年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由于学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产生矛盾,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不够成熟,加之经验不足。认知的偏差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己见,走向极端。对教师、家长的劝说、批评,他们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策略

  明确了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掌握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这为我们制定调适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奠定了基础。

  1、全面评价学生,努力挖掘“闪光点”。

  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该立即表扬。否则,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强化,就会丧失信心。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教师就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进步得更快。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要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当我们教师努力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时,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烟消云散,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2、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师生感情越深,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3、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不应该是一个不动感情的只按某些公正性的条条办事的审判官。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和风细雨――开导式,身先士卒――示范式,反客为主――自调式,将错就错――归谬式,一鼓作气――激将式,精雕细琢――琢玉式,曲突徙薪――预防式等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手段。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机智。

  4、重视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者是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得心药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为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素质的培养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只要我们教师认真探索原因,找出其思想根源,然后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