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中考指挥棒让“择校热”大降温 均衡教育初见成效
以往新学期一开学,热点初中的众多择校生让学校领导头疼不已。近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今年初中择校生少了,甚至在有的学校还“绝迹”了―――“择校热”现象这一全国的教育“顽疾”,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而今在大连却得到了较大的改变。这是我市多年来推行均衡教育的结果。
如今,均衡教育之花,已在我市处处开遍。教育涉及千家万户,通过改革和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保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平等教育的机会,这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大连的客观要求。据了解,我市早在1995年率先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提出了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即在市区内推进办学设施标准化、教师队伍交流制度化、学校管理规范化,义务教育已经初步呈现出均衡化教育的和谐版图。办学设施标准化―――消灭办学硬件上的“差学校”
从2004到2006年,西岗区投入学校建设款11,489万元,其中投资4800万元改建了3所学校;投资2200万元扩建了1所学校;投资2533万元对学校校园环境、校舍进行了装修、维修和改造……截至2006年年底,该区32所学校已全部通过市办学设施标准化学校的验收;中小学实验室及教学仪器设备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通过了辽宁省图书示范区的验收,100%学校均为省图书示范校;建成了西岗区远程教育中心,校园网接通率为100%,全面实现了宽带上网班班通。今年以高分通过了省“双高普九”的评估验收。
办学条件的均衡是实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西岗区只是全市大力实施办学条件均衡化的一个缩影。
1997年,市教育局制发了《大连市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明确了既能满足当前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又为教育改革发展留有储备的切合教育实际的通用标准,要求各区在薄弱学校改造和新校建设时以此为参照。1999年,市政府在《大连市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化实施意见》中,确定要争取用5至10年的时间,使全市的中小学基本实现办学设施标准化。在对学校的现实基础、区域位置、辐射空间和发展可能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从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加以规划和指导,确定合理的标准与阶段性的可行目标,要求在未完全实现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地区,新建学校办学设施装备水平既不能低于标准要求,也不能过高超标,使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都具备符合办学要求且装备水平相差不大的教学设施条件,保证同一区域内的中小学生学习条件相对一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利用好有限的资金,不搞锦上添花,多搞雪中送炭,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
在加紧校舍建设标准化的同时,我市更加注重学校内部的条件装备,重点改善教学仪器、学生图书以及信息技术设备等。仅2004年和2005年两年,四个城区用于实验室建设和教学仪器采购的资金达到2800万元。中小学的教学仪器配备率均达到90%以上,多数学校通过了辽宁省图书示范校的检查验收。同时,大连市还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缩小了校际间教学水平差距。“十五”期间,全市各级政府用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投入达5.2亿元。目前市内各区所有中小学全部实现宽带接入,区区实现“班班通”,大多数学校的图书室实现联网。
目前,长海县被省政府教育督导团认定为“提高普九”的合格县区,开发区、甘井子区、金州区、西岗区相继顺利通过了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双高普九”的评估验收,城区各校的办学条件更趋均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此外,我市改造薄弱学校的责任制和奖励机制初步建立。市教育局下发了《促进城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评估方案》,市政府安排了专项奖励资金1000万元,全力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教师交流制度化――消灭办学软件上的“差学校”
2004至2005两年间,市内四区共交流教师3000多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其中交流的市区级骨干教师近900人,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0%;2006年,全市中小学教师交流1160人,其中骨干教师交流218人,中小学校级干部交流241人,占符合条件的40.2%……
在基本上实现了办学设施标准化之后,校长、教师等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成了推进均衡化的关键。近年来,我市教育由较多的关注物态改造向更多的关注人文建设上转移,在提高中小学干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同时,把建立健全干部教师交流制度,作为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基础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2004年,市政府下发了《大连市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实施意见》,对优化校长、教师等人力资源提出了具体要求,改变教师为学校所有的现状,变“学校人”为“区域人”,将教师的管理和使用权从学校上移到区级教育行政部门。
目前,我市教师交流已经形成了制度化:每位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期限为6年,最多不超过12年。
学校管理规范化――让教育均衡走进每一所学校
2006年9月,市教育局就学生、家长普遍关心的六所“公办民助”改制学校的全面清理和整顿作出决定:宣布六所“公办民助”学校被叫停招生或取消初一新生“指标到校”资格;2007年9月,六所“公办民助”学校已理顺关系,其中四所划分学区两所自主招生。
据了解,市内四区六所学校的改制情况,多年来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经过一年的调整,现在育文学校、格致中学、西岗中学、世纪学校四所学校已经回归公办,正式按教育行政部门划分的学区招生。而嘉汇中学、瑞格中学则按照有关规定,不再留有公办教师,按照民办学校资格正常办学,可以在大连市内四区自主招生。
从我市对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进行整顿的力度,不难看出市政府淡化热点学校、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据介绍,今年市教育局提出,以提高中小学管理规范化水平为重点,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大纲,我市制定了《大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办学行为考核评估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各区教育行政部门也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出台了相应文件,义务教育管理规范化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各级政府督导部门加强了对学校办学行为和各项规范性文件执行情况的督导评估检查,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进一步规范。
中考指挥棒让“择校热”大降温
今年新学期一开学,记者发现,在许多热点初中,择校生大幅减少。市内某热点初中校长介绍说,以往每年开学前后,会有许多家长通过各种关系,挤着要来这所学校,众多的择校生导致班额过大、教师负担增加。“以往一个班级五六十人中,近二十人是择校生。”他说。今年择校的学生一下子变少了。
如果说办学设施标准化、教师队伍交流制度化、学校管理规范化,使我市的义务教育初步呈现出均衡化教育的和谐版图,为择校热降温奠定了厚实的基础,那么,中考政策的调整则成为了强有力的指挥棒。
据介绍,今年初中“择校热”大降温,让一些相对薄弱的初中得到了发展契机。有关人士认为,初中学校之所以有热点学校、窗口学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域或历史原因使得这些学校好学苗多造成的;而这些热点学校同时又吸引其他学区的好学苗去择校,从而造成“热点学校越来越热、薄弱学校越来越弱”,均衡化教育很难推行。“现在,我们学区内的多数好学苗都保住了,我们有信心甩掉薄弱学校的帽子。”许多校长表示。
在城区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我市已经历了近十年的实践,硕果累累:城区学校之间的差距缩小,择校现象逐步遏制,中小学的整体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