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中考网-全国站

中考网

北大和清华正在远离自己的校训?

2007-09-17 17:15:35丁小平

  当今世界,真懂教育的人不多了。在中国人中,香港中文学的金耀基先生是其中一位,其他大学中还很少见。中国这片土地上诞生的第一所西方意义的大学是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它始建于1895年,当时,这所大学办得是非常成功的,可是,这所大学却被后来办的众多大学中的两所――北大和清华超过了。原因何在?我的理解是这两所学校出了真正懂教育的人士。

  北大(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始建于1898年,著名思想家严复是她的校长。而北大超越北洋大学却始自1917年的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清华建校始自庚子赔款时期的1911年,从它建校伊始,便开始了超越北洋大学的征程,在这个征程中,梅贻琦先生是其领军人物。对于教育,我绝不是说包括金钱在内的其他条件不重要,而是强调真正懂教育的人士作她的核心人物的重要性。

  校训是一个学校发生、发展的根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他一切不过是校训的外化而已。一所学校,如果她的校训没有停留在一纸空文阶段,那么,有什么样的校训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北京大学,在严复阶段,其校训为:兼收并蓄,以成其大。进入蔡元培阶段,校训改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严复的校训说穿了是四个字――兼收并蓄,不写“以成其大”校训的学校并不是就不把“以成其大”作为追求,其实,不写者也暗含着。对于当时的北大和中华民族,仅仅一改独尊“儒术”,从而,兼收之并并蓄之是不够的。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可以归结为八个字,其中显现的是四个字――思想自由,而“兼容并包”不过是“思想自由”的容身之所,因为没有“兼容并包”的“思想自由”仅仅是说说就完的“思想自由”而已;而潜在的四个字则应该是“推动革命”,或者是同意思的其它词汇。蔡元培先生是怎样“思想自由”的呢?他的实际行为是把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和思想引进北大。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其实是为“推动革命”服务的“思想自由”。

  清华大学,在她的创建伊始,清华同仁就以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同方部的讲演的核心思想为宗旨,取《周易》乾象和坤象各四字作为校训,这八个字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恰好与梅贻琦先生的“清华应该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动机”的理念相吻合。谁以自强不息?又谁以厚德载物?是君子!太阳只有自强不息才可以永放光芒,大地只有胸襟博大才可以承载万物。清华只有以培养君子为追求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动机”。

  大学也是组织的一种,既然是组织的一种,它也必然遵循组织所遵循一切规律。组织的核心是人,因此,组织的发生和演化都不过是组织中的人,尤其是其中的领袖的理念的外化过程。对于一个组织,如果把组织比作细胞,其理念就好比是细胞中的DNA,一个组织的强健程度和寿命长短都决定于其理念,而一个组织的运行哲学和运行战略,以及该组织的文化,这一切都不过是其理念的一级外化而已。一个组织,其理念的高低和结构,决定了该组织保有和吸纳人才以及实现人员吐故纳新的能力,也决定了该组织中的人的团结奋进的程度,从而决定了其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寿命。校训就是学校理念的凝练表现形式,因此,我们说,一所大学理念的高度和结构决定了一所大学发展水平和理论寿命。为了避免误解,我们在此有必要澄清一些词汇,比如,“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八个字,实际上是抗日军政大学的校园文化,而不是校训或曰办学理念。

  组织也可分为两类:自发组织和自为组织。自发组织和自为组织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哲学和组织文化等是否是人为设计的,前者是非人为设计的,而后者是人为设计的。因此,我们说,没有组织理念和组织文化的组织是没有的,也正因为如此,那些自然发生而后又未经行家改造的大学是没有希望的。对于自为性组织的发生和自发性组织的改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理念问题,前者要解决的是理念设计问题,后者要解决的是理念改造问题。理念设计和理念改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组织的运行的动力和组织运行的方式问题,这是因为,一个组织的发展,没有强大、持久而又节律恰当的动力是不行的,不仅如此,一个组织没有相对最优的发展战略和策略也是不行的。

  蔡元培先生显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隐含的“推动革命”的治校理念,与梅贻琦先生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治校理念,这两者都是大学理念设计典范。正是这些校训,它使北大和清华云集了中国最好的学者和学生,从而,造就了各自大学发展的强劲动力;正是这些校训,它规定了北大、清华的历史使命和科学的运行方式,从而,铸就了北大和清华的辉煌。

  令人忧心的是,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正在远离自己的校训。在北大,虽然偏重动力发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显化校训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而偏重使命和方向的隐含校训“推动革命”已经荡然无存。在清华,显化的“自强不息”的半句校训犹存,而另半句“厚德载物”――早已不翼而飞,其核心是丢掉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面所隐含的做“君子”。何谓君子?又何谓小人?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梁启超在同方部讲演时说:“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今天的清华师生的价值取向是怎样的呢?

  如果说作为我研究生母校的清华、北大给我们带来的是忧心的话,但愿也同样作为我研究生母校的中央民族大学给我们带来的是希望。听说中央民族大学刚刚征集完校训,如果这是利用全社会智慧办校的开始,我相信,民大将迈出走向辉煌的第一步,我为母校欢呼!

  下面,我们就以母校校训建立为例,简明地说一下校训建立:

  我们可以把民大的校训设定为:厚积亲民,团结成大。

  说明:1、“厚积亲民,团结成大”,前四字结尾落在“民”字上,后四字结尾落在“大”字上。“民大”二字就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简称,同时,它又要求师生树立一个根本观念:悠悠万事,以民为大。

  2、中央民族大学不仅肩负着通常的大学所肩负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优秀人才以及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厚积”是才的前提,“亲民”是德的先导。只有德才兼备,才够得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优秀人才”;无民族“团结”,则无以“成”就五十六个民族共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只有把“团结成大”的思想融入骨髓,才能实现维护民族团结的伟大愿望。

  3、“厚积”源自成语厚积薄发。“亲民”源自《大学》开卷的前四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这里的“亲”字,选用王阳明、而非朱熹的解释。

  历览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无为人民服务作为追求,则无以“厚积”的恒久动力,无恒久动力,则无以成就真才;历览古今中外杰出人物,尤其是今天,不能团结周围的人们一道奋斗的人是难以有所成就的。团结是高战略,团结是大智慧。团结也是一种能力,团结更是一种素质,只有学会团结他人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正所谓:无“团结”,无以“成大”。

  厚积亲民与团结成大是教职人员领导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职人员进行学习和科研工作的指导原则;厚积亲民与团结成大更是学生学习做人和做事座右铭。

  4、厚积亲民与团结成大兼有北大、清华等院校校训之妙。厚积呼唤“思想自由与兼容并包”的前提,我们的“厚积”是以“亲民”为宗旨的“兼容并包”的“厚积”。团结要求“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无“自强不息”,则团结的能力和动力要耗尽,无“厚德载物”则难以不为他人所嫌。成大要求学校和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同“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动机”。

  校训的理念原理分析:

  1、“厚积亲民与团结成大”是中央民族大学保有和吸纳人才以及人员吐故纳新的强大动力源,也是中央民族大学教职工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更是吸引有志青年报考中央民族大学的亮点之所在。

  浮躁、自私、内斗与无所作为为今日之真学者,尤其是大学者所深恶痛绝的,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立志为人民服务的领导干部所深恶痛绝的。真正落实“厚积亲民与团结成大”理念的大学正是志士仁人日思夜想的圣地,有了这样的圣地,何愁陈独秀、吴有训似的学者不来?

  青年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学者云集、不同民族间团结和睦相处的大学是他们最神往的学堂,而“厚积亲民与团结成大”的理念恰恰是形成这种学堂的根本保证。

  2、“厚积亲民与团结成大”规定了学校的根本目标,他告诉广大师生员工,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优秀人才以及促进五十六个民族共建和谐社会,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是民族大学的根本目标;“厚积亲民与团结成大”规划了学校根本成长方式和根本战略,他告诉人们,离开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就没有希望,离开个体之间的团结,个人就难有成就,离开以亲民为宗旨的厚积,个人无以成才,只有“厚积亲民与团结成大”这一理念才是学生和学校走向辉煌的最佳战略和最佳成长方式。

  3、“厚积亲民与团结成大”这一校训可以为学校发展战略提供高水平的指导,也可以为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校园文化提供极佳的外化前提。

  简明的学校校训分析设计完毕。

  最后,祝愿处在自发阶段的大学早日设计自己的科学的校训!祝愿校训和实际行为不一致的大学早日纠正错误!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