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保”女孩被剑桥录取 应试教育PK素质教育
重庆女孩彭阳只有18岁,但她却创下了一个奇迹;她拒绝了国内学校保送的高中,选择出国,在花了一年时间适应英国的生活后,将两年的高中课程并作一年念完,还参加了英国奥数拿了金奖,争取到全英仅有10多个名额的国际奥数机会。最后以“六科A,雅思7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剑桥大学,创造了她所在的英国贝勒比斯高中的十年纪录。(9月10日《重庆晨报》)
毫无疑问,“拒保”者彭阳被剑桥录取,昭示着素质教育再一次扇了应试教育响亮一耳光,也预示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应成为我们教育发展的方向。在一些地方还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水平的唯一指标,还在理直气壮的宣扬应试教育,且把它作为政绩工程而大抓狠抓之时,彭阳的成功无疑是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和启示意义的。
我们看到,彭阳的父母从小就非常主义孩子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但从来没有在成绩上对孩子进行刻意的安排。当内地多数地方还在以时间加拼命来获取高分时,当一些学校为了所谓的分数连学生周日休息的时间都被剥夺时,当父母把孩子当宝,清华北大操场睡满送新生入学的家长时,彭阳却跳出了应试教育的牢房,养成了她深厚的文学修养,主持、演讲、作文、艺术也成了她擅长的领域;尤其在其学校提出保送其上高中时,她毅然选择了走自己的路――很难想像,如果当时其父母反对,或者彭阳自己态度不坚定,那可能我们的高考会多出一个灯泡亮点,但整个中国教育的天空却会少了一颗星星。
什么是素质教育?能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在笔者看来,彭阳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她能够打破传统老观念的作祟网;在我们的道德传承体系中,孩童总是被预先设定为低智甚至无智的,我们总是数百年如一日地重复:假如司马光没有贤者教诲,他就不懂危急关头砸缸;假如孟母不曾三迁,孟子就会变成不良少年――其实,现在的孩子,很多时候比我们这些成年人智商高多了,且还不说彭阳做的题了,就光拿小学生的暑假作业本给你看,那鸡兔同笼的题你能做全对吗?
人的素质包括很多方面,但它的核心是创新能力,这同时也代表了一种综合能力。人的全面发展,是古今中外无数智者所憧憬的社会理想。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智力的发展和自我完善;文艺复兴时代的理想是造就“全能的人”。卢梭、席勒等思想家也把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崇高教育目标。就我的观点来看,正确的做法是:对孩子的引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绝不把他们当成“外星人”看待,相信凡是一个正常成年人能够理解的事物,孩子们理解起来也不难。就算他们对有些事不能理解,或理解有偏差,天也不会塌下来。
以上事实已经表明,全面发展的素质是通过广泛的专业知识和各种社会活动的参与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的。彭阳少年时期即赴英国独立生活,一个多月就已学会用流利的英语与小贩讨价还价……这样的生活并没有影响她的学习,相反,作为一种进取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其获得了成功。而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正当彭阳在自我素质训练中不断提高的时候,国内的应试教育者们却在为“鲁迅指导孩子暴力,牛郎织女教孩子早恋”此类问题争执个不休,国内的家长们还在为孩子填鸭式,轰炸式的补数学,报新东方――他们还没明白,不相信孩子自己,不培养孩子的独立,教育这事儿只会变得更加棘手。
彭阳的这一“耳光”,希望能够让目前尚在顽固横行的应试教育推行者们的有所警示;我们期盼更多独立的“星星”,少一点父母驾驶的“考试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