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招生指标将均衡分配到初中――教育公平的体现
北京、上海已按教育部的要求率先制定了具体的方案。北京市中考招生在06年试点的基础上,07年扩大高中名校向初中校分配招生名额的比例,并适当照顾远郊区县。
这次改革的核心价值――“公平”,这是一个成千上万中学生家长都非常关心的新闻。这种“招生指标均衡分配”,有点像全国高考把招生指标分配到各个省市自治区,不管教育水平好差,竞争是“本地化” 的,不是全国“只有一盘棋”。
要求:1、各学校不得以招收计算机、外语、文艺等特长生的名义提前考试招生,并调整科技特长生招生政策,减少了科技特长生的活动项目。2、高中名校择校生的比例在去年总体不超过招生计划15% 的基础上再次下调。
教育上的不公平,被称为“最大的不公”
尽管目前中考改革尚处起步阶段成为成千上万中学生家长都非常关心的新闻。名校招生指标的均衡分配不免会引发两个极端。在普通或较差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学生和家长非常乐意;而在名校就读的学生和家长就要皱起眉头了。
回首过去,多年来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不公平,一些地方好学校与差学校之间的落差加大,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改革,取消重点学校,初中生就近入学,努力避免优生统统向优校集中,结果遇到巨大阻力。最典型就是在芜湖市的安徽师大就办起了“子弟班”,使自己的孩子不到“被就近分配”的初中学校就读,而变相留在原来的师大附中学习。
教育上的不公平,属于起跑线上的不公平,被称为“最大的不公”;其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配置,造成优质资源向某些重点名校倾斜,结果是好学校越来越好,差学校越来越苦。这在中学阶段体现得最为鲜明。现在高考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提前到中考的竞争:进了好的初中,就有等于考上好的高中,就等于半只脚已经跨进好的大学。
中考改革,减轻择校等增负因素的影响
中考改革上,给各初中派发“名校入场券”,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仅有这样的“均衡”是远远不够的,在“招与被招”的两头都要实现均衡,初中和高中学校的资源配置公平了、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
市教委05年就开始启动初级中学均衡,发展建设工程,以有效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优秀教师资源区域所有等措施,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实现教育上的公平。名校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育上的公平,减轻择校等增负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