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到校”到底照顾了谁?
(转)中考,由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高考,所以,历来都是最牵动家长和学生的。地方政府部门,近年也不断地对中考的相关政策做出调整,以达到所谓的尽量贴近公平。其中影响最大、也最受家长、孩子关注的主要是名校的公费录取指标过低而指标到校的比例过高并取消分数下限问题。政府的初衷,是给更多的孩子所谓平等的教育机会,但此种方式,是否真的体现了平等、公正?对此,我不敢苟同。
一.75%以上的录取指标,被用来做为指标到校,恰是最大的不公平
以大连为例,每天中考考生数量都有几万人,既然进行中考,以成绩为主,那么大量的录取指标,就应该放到公费的录取项下,让那些考出好成绩的孩子有机会进入相应的学校。
而目前的政策,却将75%以上的指标从公费中剥离,分给那些教学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中,中考成绩同样也较差的学生。这对那些考出好成绩的孩子公平吗?如果再去除各种特长生所占用的指标,真正用到公费录取的指标仅剩不到20%。这样的比例,目前的中考意义何在?
前几年,还有一个指标到校可以比正常公费录取分数降低40分录取,且不说这个40分是否合理,但起码还有个底限,不至于造成太大的不公。可从今以后,这个底限也取消了。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实际录取中会出现什么情况?
假如某所学校中得到5个指标,其最高分到最低分为600—570,那么,很多学校考出700到670的学生将无缘被同等学校录取,而低于他们100分的学生,将堂而皇之的凭借指标到校的恩泽,得到他们本不该得到的机会。这又谈何公平?
二、目前的政策缺陷,造成了政策导向上的扭曲
由于当前政策本身的缺陷,在实际运行中,必然造成政策导向上的扭曲。一些教学质量上乘的初中,因为会有很多孩子无法挤进少的可怜的公费指标,不得不在志愿表中选取择校(择校指标本身比例也过高),即使如此,也可能无缘该进的学校。而大量的名校公费录取指标,却又被更多的低分数考生所享有。这样的中考录取结果,带来的政策导向可想而知。
在这种扭曲的政策导向下,初中的教育同样被扭曲,强势的学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弱势的学校,却受到了政策的保护。真正受害的,不仅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社会发展的未来,更是我们的孩子们。
既然要考,就要主要以成绩说话,这应该体现在: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绝不应该出现录取上的分数倒挂。考虑到目前初中阶段的就近入学政策还没有改进(这里就埋下了不公的种子),所以,暂时适当降低一些分数,拿出少量指标分给一些学校可以保留。但关键是适当降低分数和少量指标。待初中的入学方式得到合理的改革后,中考中的指标到校,应该彻底取消。
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孩子们的未来,真心希望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政府的相关部门,能够真正从实际出发,改掉那些积弊,还教育以更加公平和公正。(编辑:顾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