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红旗高中 德育工作
三、德育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营造德育氛围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一是继续开展好班主任研修班的各项活动,发挥政教处的德育指导作用,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进行班主任能力大赛,提高班主任的专业能力。
2、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①坚持每月一次班主任例会制度,总结经验和不足、布置工作。②通过政教处各项工作记录、学生代表、学生家长等多种反馈信息,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基础上考核班主任工作,激浊扬清。③加强班主任自身修养,注意自我形象的言传身教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3、建立青年班主任工作成长档案袋:以“计划—学习—实践—反思”为主线,建立青年班主任成长档案袋,记载青年班主任工作中的成长足迹,促使青年班主任老师系统化的开展工作,提高青年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能力,激发青年教师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二)做好常规学生工作,深化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1、抓好各项常规,创建优良校风:坚持常规检查反馈、督促与落实,抓好文明礼仪与学生仪表的检查。利用班团会、广播会、主题教育等形式,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帮助学生纠正行为偏差等不良习惯,防止和减少学生违纪事件,努力将违纪现象降到最低点。进而使全体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校风。
2、加强对学生生活指导:通过对学生生活的指导,使学生夯实人生基础,懂得珍爱生命,提高综合素养,发展个性特长,促进人格发展。①在高一年级要做好初高中德育工作的衔接,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训练,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中生,努力形成良好的班风。②在高二年级要进一步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初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健康的舆论,逐步形成班集体核心。③在高三年级要加强学生身心保健工作,引导学生克服焦虑,克服苦恼,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以良好的身心状态,迎接高考。
3、落实好学生成长导师制,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格局:每位导师均要对受导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①通过定期交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②通过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动表现,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业指导,分析学业问题原因,帮助提高学习的素质。④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生理上的长辈,心理上的医生和生活中的益友。⑤密切联系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协助开展家庭教育。⑥同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沟通协作,发现学生问题或明显进步要及时反馈,及时进行思想教育或表彰。
(三)进行专题教育,实施德育内容系统化和课程化。
本学期计划开展以下专题教育:感恩教育、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并把礼仪教育贯穿其中。每月一个专题,每个专题政教处都要进行动员,印发材料,跟踪落实;利用“红旗大讲堂”,聘请相关专家、研究员到校讲座。每个班主任在落实专题教育时要有宣传、有主题班会,有总结,一定要把专题和本班的实际结合,杜绝走过场。
(四)加大德育科研的力度,彰显德育特色。
1、结合研究课题《基于心理分析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在上学期开题的基础上,按“整体布局、分段研究、稳步推进”的策略开展工作,调动骨干力量参与研究,争取早出成果。
2、心理教育,做到:①鼓励班主任老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②完善心理健康咨询室;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④有阶段性的心理辅导材料或报告会;⑤重点对象专人包干。
3、建立丰富、实效、并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资源库,以达到资源共享。
4、引导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使得班级在人际环境方面平等、真诚、互助;在课堂教学环境方面勤勉、笃学、活跃;在自身心理环境方面自信、自尊、平和;在教室物质环境方面安全、舒心、宜人。
(五)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创建“健康校园”。
1、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深入推进帮助学生掌握至少一项体育运动技能。激发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运动中来,以各种形式的综合项、单项体育比赛为抓手,让年级、班级、个人形成有力的竞争机制,以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的激发为推动力,激发广大同学投身运动的积极性。
2、在环境卫生方面要做到整洁化,在校园环境和宿舍内务的管理上,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推进了学校的整体卫生水平,努力创设整洁、文明、优美的学习环境,陶冶师生的情操。
3、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把创建健康校园与形成和谐进取的校园氛围相结合。一是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课。二是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常规化、规范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六)完善德育网络,建立开放型的德育模式。
积极主动密切与街道社区、家长、社会的联系,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提高学校和周围环境的联系质量,组建完善的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和家校通平台,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校互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对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和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上述家庭学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