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自招之后,竞赛该何去何从?
导读:上海的高考改革方案公布之后,在2015年的中考升学时,理科竞赛得奖学生和家长最纠结的恐怕就是:高中竞赛我还学吗?特别是数理化是学一门,还是3门都学,或者学其中2门?如果这样思考下去,用在竞赛上的精力是一半对一半,还是更多的精力在全面发展上?生物、信息等小学科的竞赛也要选择吗?或许还有更多的问题。
所以,鉴于这种情况,我决定一个一个层次地来看,从已经发布的一名校保送政策和对竞赛生的自招政策上看看对竞赛生有什么影响:
1、超级牛娃。有实力进国家集训队的孩子而言,选择一个好的理科班,选择好的竞赛老师,继续下去,在高考时争取这些很少的保送名额是必然的选择。每科10几个人,每届加在一起也没多少,还有考试的偶然性因素,会让一些孩子和家长心理的不确定性加剧。但是,就算没进冬令营,一等奖还可以一本线进北大、清华,比较保险,而且,这些学生的前景实在太好——清北的好专业在等着,所以,有实力的学霸还是值得去争取的。
2、一等奖牛娃。从北大和清华等学校相继举办的“数学体验营”等争取数学全联赛省市级一等奖学生的举措看,这些学生按参加活动时的名次,无论将来以怎样一本线进入北大、清华,都会有一定加分,或者在自招的名额,未来专业的选择上,也会有一定的优惠政策,这还是相当诱人的,和之前比,也许因为必须参加高考这一项是差了,可是比本届的学生还是很不错的。
这些学生存在这么一个问题:高考分数、自招考试的分数在升学时起决定作用。那么,怎么平衡竞赛学习于自招考试准备、高考准备时的时间、精力配比。我认为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针对个体的情况做出合理的安排,怕是未来这些家长要学习和思考的重点问题。什么学校的教育模式特点是适合自家孩子的,就进什么高中。
3、次优考生。有一类学生会是现在高考自招制度的受益者——他们专一门竞赛也许未必出类拔萃,但是他有能力在2到3门的竞赛上都能斩获一些奖项,特别是能兼顾数学、物理和英语的,基本“北约”、“华约”的考试是绝对有能力通过,就是“千分考”也占了优势,因为在准备各种竞赛的过程其实就是按高端水平准备这些自招考试,顺便参加竞赛,这不冲突,学习的内容是差不多的,得奖更好,不得奖,在自招中也有绝对优势。可是在中学里理科竞赛的学习主要是靠在平时学校里的学习,课外辅导是真正的辅助作用,所以择校、择班时,要慎重考量。
4、剩下在竞赛中得奖一般的学生。这些孩子必然要思考:自招考试和高考的准备,那么竞赛得奖给学生的就是一张自招考试的入场券和自招考试的知识准备,以及在高考中考高分在难题上的优势。可是以“千分考”为例,那是一个全面到不能再全面的知识的考试:数理化、语文、英语、政史地、信息包罗万象,所以想考好还是要花时间去准备的。高考时基本分不丢失也是要靠一些训练来让学生做到仔细的。所以竞赛学习和分配在孩子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上如何合理安排,才能达到效果最大化,是考验家长的判断力、教育水平的。理科竞赛的学习要保证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参与,学习的强度要适合自己的孩子。
5、信息、生物等小学科得奖学生。小学科的获奖只是第一步,除了极少数保送名额外,自招和高考是逃不过的,可是这些学科在自招考试中,从作用上说就不像数学和物理这么直接有用。所以家长就更要慎重了。毕竟,孩子的兴趣在这时也敌不过升学的压力。保住升学的基础才是出路,孩子的学习程度会比参加数学、物理竞赛的学生更辛苦。
其实所有的决策是基于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的判断上的,是极度个性化的。我的分析也许只是给出大的判断方向,接下来家长的工作要更细致,才能做出对自家孩子最有利的决策。中考升学时的择校、择班意义重大。
在中考时,自招是进入四校、各区第一市重点的好方法,因为这样不但升入了好学校,而且基本进入了好班级。竞赛的作用至少从现在的招生情况来看还是很大的,家长在考虑择校、择班时的思考难度其实更大,其实最大的困扰就是该拿“竞赛”怎么办。有些人嫌烦,可是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下,家长的智慧选择不但带来的是孩子在未来高考时的更好前途,也许更多的是让给孩子因为你的准确定位和正确学习安排,在这么辛苦的学习中带来一些些的轻松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