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站 中考网-全国站

重庆复旦中学校歌介绍

2012-04-20 15:17:36中考网编辑

  复旦校歌创作为1925年,较好地概括了复旦精神,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校歌词作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白话诗的倡导者刘大白,曲作者是中国著名艺术大师丰子恺,此两人皆为复旦大学教授,名人与校歌交相辉映,成为复旦永远的珍藏。

  复旦立校特出的精神传统

  今人兴办一个学校往往说“立了一个学校”,但立了一个学校“必由以立”,即必有立校之道和基本条件。什么是立校之道和基本条件呢?十九世纪末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哈佛大学校长查理艾里博士一语道破:“创办一个大学如哈佛不仅是一个多少钱的问题。哈佛有它历史的传统精神。”

  一个学校,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必有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传统精神。这是任何一个学校,尤其是一个大学的生命或灵魂。它存则学校存,它不存则学校名存而实亡。

  复旦自创办至今已七十年,我们正为它举行盛大庆祝。庆祝方法甚多,但我以为首需强调指出它七十年来历史所孕育培养的传统精神。什么是它特出的传统精神呢?我以为,除数年前程沧波先生的《国立复旦大学志》一文所指出的主要三点,即(一)“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二)“师生合作治校”,(三)“反抗强权,服从真理”之外,尚可补充四点如下。

  一、 由无变有的精神

  “由无变有”是李登辉老校长对同学们时常耳提面命的一句话。这句话十分恰当地点明了本校一种特出的传统精神。有许多史实为证:从最早马相伯老校长和他的忠实生徒于右任等因不满法国神父办学方针,脱离震旦创办复旦时起,即是赤手空拳毫无凭藉的。然而一所未来的著名学府居然由无变有了。嗣后李登辉老校长既没有分文基金,也没有大资本家大笔捐款,然而江湾广大的校地和宽宏的校舍也居然由无变有了。抗战时期本校因不愿在敌人铁蹄下开学,由沪迁庐山,再迁重庆,不但没有基金,且收不到学费,但北碚夏坝一个相当像样的战时学校也居然由无变有了。

  二、 向前开路的精神

  许多人做一件事或办一个学校,喜欢“率由旧章”,毫无独到创新之处。复旦不是如此。譬如做文章,我们喜欢独到,“不落窠臼”;又譬如行路,我们喜欢创新,“自辟蹊径”。试看几十年来我们向前开了多少路:在学术方面,薛仙舟先生提倡合作经济;郭任远先生提倡行为心理学—— 一切行为科学的滥觞;谢六逸先生提倡新闻教育;林继庸先生提倡军事或国防化学;孙寒冰先生创刊《文摘》杂志——“文摘”一名迄今被大家一窝蜂地采用。在学校行政方面,李校长推行学校民主,提倡教授治校;主张男女平等,开放限禁,招收女生;温崇信先生注重学生人格教育,首创荣誉制的集中考试,施行在教授或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治。这些措施或制度虽在近年来已逐渐被推广普遍化了,然而在几十年前却是向前开创新路的。抗战时期李蕃先生主办统计学系和统计专修科,李亮恭先生创立茶叶学系和茶叶专修科。这些系科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大学课程史上的先例。以上种种皆是本校向前开路传统精神的表现。

  三、 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精神

  假使我们这些由无变有和向前开路的精神只是为了我们自己,那么,这些精神是落空的,没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这些精神之所以有重大意义和价值,是因为其目标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一个学校,而是为了全体大众,为了整个国家,为了中华民族。

  五四运动时期,本校何葆人、程天放两位同学先后担任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领导全国学生爱国运动。抗战初期,本校林继庸教授在上海组织义勇队,赴前线英勇抗敌。抗战中期和末期,本校全体师生在重庆大后方尽最大努力,从事多方面建设准备,务使“抗战必胜”的国策能照预期一一实现。这些都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精神的体现。

  四、 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

  那么,我们何以能保持由无变有、向前开路的诸种传统精神呢?因为我们另有一个不顾自己,牺牲小我,服务公众,成全大我之最基本精神。有了这个最基本精神,其他三项精神才能表现。领导我们学校表现这个最基本精神的人即是李校长。我久称他为一位“最忘己的人”(‘A most selfless person)。他生平不但不好作自我宣传,且绝口不提自己,而只是鞠躬尽瘁地为学校、为大我默默地牺牲着自己。这种道德的修养,多年来李老校长躬践履行,对于全体师生校友有了示范作用,蔚起一种最优良的校风、最特出的精神。

  以上补充叙述七十年来母校立校四项特出的传统精神,在举行母校七十周年校庆的时候,凡复旦师生和校友们皆应不但注重珍惜保持它们,且应努力发扬光大它们!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热门策划 更多
进入热门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