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四七九哪家好之四——论学校的文化和情怀
成都四七九哪家好之四——论学校的文化和情怀
3.2.进石室的遭遇。
终于忙完了手头的工作,欧洲杯也完了,可以来完成这篇拖了很久的心得。
上一段文章发表后,我看到了一位树德学生家长的评论,对我在文中对树德的评价表示了愤慨。我觉得这实在没必要,大家都是作家长的,立场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为孩子们找到最适当的教育。
事实上我儿子进石室的过程也有波折。他参加外地生考试发挥不错,在几千考生中排前几名,因此与石室约定:无论中考成绩如何,石室保证录取,但在线上线下待遇不同,经济代价也不同(这类协议主管机构从未公开认可,因此恕我隐去详情)。在中考中我儿子习惯性失手,因此我对他能否如约进入石室颇有点担心:因为这种所谓约定在理论上讲不符合规定,因而是不受保护的,而且我们手里也没有任何凭证。也就是说,如果学校不守约定,我们是毫无办法的。这时有过来人安慰我们说:“放心,石室在这方面人品很好,从来说话算话”。我们再找学校咨询,那个校方人员可能刚被别的家长给了气受,颇有些愤愤然地说:“毁约都是家长毁约,我们学校从来不毁约”。
事实也确实如此,儿子顺利进入石室,一切按事先约定。他还有位初中同学,中考发挥比他还糟,都不是失手,简直是溃败,分数比石室收生线差出老远,但由于石室和她也有事先约定,不光收了,还按约收进实验班。据说为了在理论上符合规则,石室还颇费了一番周折。
这种事重要吗?我觉得很重要。除了透出一个学校的风度和为学生负责的精神,它还传递出一种理念:分数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这种风度和理念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还是那句话:应试只是无奈的选择,但如果全身心投入应试,就是无智了。
正好有一个相反的例子。儿子的另一个同学,参加了树德的外地生考试,也考得很好,也和树德有了约定,然后中考也失手了。然后他家长也到树德去咨询,结果是根本找不到人理睬,以前负责联系的老师也消失了。正如刚才所说,这种事如果学校不守约,家长是毫无办法的。用这位家长的话说:“就像完全没有外地生考试这回事一样”。事实上,树德在这方面口碑一直不好,既有高中入学时学校对学生“逃单”,也有自主招生时学生对大学“逃单”,乃至于据说有些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拒收树德学生。这种事不光是有失风度,更重要的是学校把一种“分数至高无上”的文化传递给了学生,从短期看也许有利益,但长期看未必是好事。所以我说,树德过于重视分数,有暴发户的感觉,此事也可算一例。
3.3.几个例子看学校的文化和情怀
我说过,为儿子在四七九中选择石室,就是希望他能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度过高中阶段,事实上这个目的是达到了。高中学习繁忙,我们和儿子并无多少交流,但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他很愿意到学校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高考前夕,巨大的压力使他对校园的氛围有点畏惧时为止。我们认为这至少说明在大多数时间里,学校的环境是让他感到愉快的。对于他最后的表现,我们也深表理解,相信在中国没有一所高中在那时候的氛围还是正常的。
还有个例子。石室的实验班是动态的,平行班的学生如果成绩好可以进入实验班。儿子班上有个同学有次获得了这种机会,家长和他商议,结果孩子死活不愿离开自己班,牛高马大的小伙子急得泪流满面。当然,这只是一个个例,但一方面说明了孩子们对自己班级的感情,一方面也说明了孩子还保留着相当程度的幼稚。而正是这种感情和幼稚,在我看来是很可贵的,因为孩子们并没有被急速地拔高长大,而是获得了一个慢慢成长的空间。
另一个例子中我儿子是参与者。他们班是网络化教室,据说装修和器材价值数百万。有一次几个熊孩子跑到正在装修的新教室中打闹,用净化空气用的碳包在白色吸音板上打出一个个污渍,结果没法清洗,只能全部更换,所费不菲。我们被叫到学校去处理此事,我当时的感受是:在同档次的学校里大约只有石室还有这种不醒事的熊孩子,而这恰恰说明了学校环境的宽松。当然,犯了错要负责,我们已经做好了赔偿的准备,但学校最终免单了。对此我们当然很感激,但更感激的还是那一点:学校为熊孩子们提供了慢慢成长的机会。事实上,孩子的成长自有其规律,允许十六七岁的孩子犯错,就体现出对这种规律的尊重。我认为,慢慢地、自然的成熟才是真成熟,而在外部环境强压下所表现出来的所谓成熟其实并不可靠,很可能终将付出代价。
我儿子直到现在也没真正成熟,但他确实对学校怀有很深的感情,而且据他说,他的所有同学都非常喜爱自己的母校,我觉得这是很可贵的,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校的成功。高考的时候,儿子的班主任,一个大学毕业不久、平时经常“抱怨”孩子们不省心让她没时间找男朋友的女孩,在考场入口站在一把椅子上,声嘶力竭地为每一个进考场的孩子打气;儿子的英语老师,挺着临产的大肚子(事实上在高考后几天就生了)也来为他们鼓劲,看到这些令人动容的情景,就能理解为什么孩子们喜欢这个学校。这是一个有文化和有情怀的学校。
事实上儿子高考发挥得也不好,但他遗憾的还不是自己,而是他没能和自己的同学们一起在高考成绩上超过7中9中。我认为,与高考成绩相比,这种想法其实是更可贵的。何况儿子成绩虽然不算理想,但还是足以让他进入985或211,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在应试和成长之间走钢丝的艰难处境中,我们的目标也算是达到了。
以上一些个人体会分享给同样为子女教育殚精竭虑的家长朋友们。同时,我也把这段小文献给石室中学2016届4班的老师和同学们,感谢你们陪伴我的儿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