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问敢问,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了吗
著名电视主持人杨澜讲过一个她亲身经历过的故事:教授从兜里掏出一些钞票,高高举起,涨红了脸大声说:“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任何问题,我就对他进行奖励。”他是美国人,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他讲的是历史与宗教,他讲完了,问人家有什么问题。谁也不吱声,他请求大家提问,因为不然的话他无法理解大家听懂了多少。但还是没人举手,教授有点儿不耐烦了,不,应该说,他愤怒了。他认为这是中国学生对他的不尊重。“没有哪一种知识是提不出问题的,难道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无懈可击吗?是你们压根儿没听课还是愚不可及?”他的另一只拳头敲着桌面。课堂的气氛紧张了,学生们吓坏了。
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训练着双手背后,认真听讲,长大后开始记笔记。谁记得全,背得好,考试就能拿高分。提问的通常是老师。他期待学生们还给他曾经授予学生的正确答案。是的,中国的学生在十几年严格的教育中学会了如何对付老师的提问,可我们自己不习惯提问,更不被许可反问,那样是有悖于师生之道的,所以,人们对美国教授的悬赏也会无动于衷。
不明白的,我问,以求明白;明白了,还明知故问,因为可以通过对方的准确复述,让自己掌握得更加准确,并且实现超越和突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好问别人,更要问自己,老师和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提出好问题,自己寻找答案。
这就涉及了问题意识问题起着定向作用,是问题将孩子的好奇心牵引到求知欲望上来。什么是问题意识?它表现为孩子在学习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孩子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提问是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习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提问习惯呢?据相关专家探讨,认为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营造氛围,让孩子敢问。父母和孩子角色平等,要变学习辅导的单向为双向互动;允许孩子“出错”,父母对孩子的提问,哪怕是在你看来非常幼稚的问题,也都需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第二,拓展渠道,让孩子会问。当孩子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可以和孩子进行讨论,然后由孩子提问题。另外,父母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孩子模仿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学习辅导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质疑,自我展示。第三,精心组织,让学生善问。为了提高孩子学以致用的能力,父母尤其要引导孩子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为孩子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和情境。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特别是学习辅导中,父母应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多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孩子。
资料来源:节选自2010年7月29日《光明日报》原题目为《决定学习效果的七种好习惯》